社評/兩岸現狀其實就是一國兩制

旺報社評

2024大選藍綠白都打出「兩岸和平牌」,但只有侯友宜真正面對戰爭風險,提出反對臺獨的主張,但他同時反對一國兩制。「兩個反對」固然可以舒緩臺海戰爭風險,同時兼顧臺灣維持現狀多數民意,及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但對兩岸永久和平而言,卻有不足之處。侯友宜團隊仍需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臺灣、兩岸及東亞戰略環境能夠長治久安,不要因4年一次政黨輪替的可能性,而長期沉陷於動盪搖擺的不確定困局。

多談軟性的兩岸融合

就選舉策略而言,「兩個反對」切中反戰民意的兩個基本面向,一是反對臺獨挑釁,二是恐懼大陸促統。前者可以轉化爲選票,透過下架民進黨來實現,後者則需要大陸對臺思維的大開大闔,透過大智慧、大善意加以化解。大陸對臺有這樣的智慧與善意嗎?

去年中共二十大提出「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是大陸對臺政策的最新理論成果,代表大陸對臺政策進入「習近平新時代」。自鄧小平以降,大陸對臺始終圍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8字方針,前4個字衍生「和平發展」,開創了兩岸交流協商的黃金期,後4個字卻長期被臺灣社會排斥,大陸因而對臺滋生「只要和平發展、不要和平統一」的焦慮,這種焦慮傳導至臺灣,又對大陸產生「脅迫式統一」甚至「武統」的猜疑和恐懼,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兩岸關係急遽惡化,其來有自。

習近平曾在福建、浙江工作20餘年,與在地臺商有密切的交往,頗能將心比心理解臺灣人的心態,2012年就任領導人後,相繼提出融合發展、心靈契合兩個原創性概念。「融合發展、心靈契合」可以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並列,對臺方針從8字擴充爲16字,人性高度也大大提升。

如果說和平統一是方式、一國兩制是制度,那麼融合發展就是過程,心靈契合就是目標,後兩者提升了大陸對臺方針的內涵。首先,傳統意義上的和平發展,確實可能產生「和平分治」甚至「和平分裂」的結果,但融合發展是在和平發展基礎之上,明確提出以融合爲目標,融合就是「融而爲一」,統一側重政治意義,融合偏重經濟社會層面,最終實現心靈契合。

走向心靈契合之路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融合發展、心靈契合」16個字,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對臺論述體系,但後8個字在臺灣社會,除了少部分關注大陸、瞭解兩岸關係的民衆以外,大部分民衆卻是未聽過,乃至無感的。如果大陸高舉心靈契合的目標,多講軟性的兩岸融合,讓臺灣民衆瞭解到大陸並非是「逼統」,而是鼓勵臺灣與大陸融爲一體,愈來愈多的臺灣民衆就會不再視「統一」爲威脅。

侯友宜反對「一國兩制」符合臺灣多數民意。大陸將一國兩制視爲統一後的制度安排,希望以「兩制」換得臺灣民衆接受統一,卻忽略了人性安於現狀、畏懼不可知的一面,加上臺灣不同於香港,臺灣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民衆或許對臺澎金馬政府的治理能力有所不滿,但願維持現狀、對統一有疑慮,所謂「兩制臺灣方案」終究還是對現狀的改變,不易說服臺灣民衆接受。

侯友宜反對一國兩制並非反中,而是代表臺灣多數民意支持維持現狀,如何澄清和化解人民的疑慮,主動權在大陸手上。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訪問大陸,表述「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在大陸立場,自然主張「兩岸同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既然兩岸各自的憲法都是一中憲法,那麼,兩岸現狀就是一中下的兩個憲政體制,也就是「一國兩制」。

《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民進黨有心卻無能改變。在「現狀就是一國兩制」基礎上,兩岸進入融合發展,走向心靈契合之路,兩岸永久和平就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