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戰略模糊是兩岸關係最高智慧
旺報社評
有人發現使用韓國新版「電子旅行許可(K-ETA)」申請簽證,申請完成後頁面上國籍顯示爲「China(Taiwan)」,外交部已向韓國表達抗議並要求更正。「中國臺灣」不僅成爲大陸進口臺灣產品標示的明確要求,也在國際社會逐漸成爲剛性標準。當民進黨丟掉九二共識,北京便不再理會兩岸曾經存在的「模糊空間」,步步進逼彰顯「一中原則」。
丟了九二共識 一中進逼
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臺灣就很難以中華民國或臺灣之名,參與官方的國際組織,但兩岸若存在一定政治默契、維持戰略模糊,北京至少可以尊重我國在國際組織的既有代表權。例如,奧會模式之下,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稱參加國際賽事,包括今年2月在北京舉行的冬季奧運。再如,臺灣以「臺澎金馬關稅區」名稱加入WTO、以「中華臺北」參與APEC領袖及部長級會議,至今未遭到北京杯葛。
馬政府時期,臺灣首次以「中華臺北衛生署」觀察員身分參加世衛大會,並以相似模式參與國際民航大會,這是兩岸在九二共識之下共同拓展的國際空間。九二共識的精髓不只是「各表」更是「並存」。無論是兩岸領導人會晤、兩岸公權力協商,還是兩岸同時有資格參加重要國際場合,大陸之所以容許臺灣以「政治實體」或「國際社會行爲者」的名義,平等地與大陸、與各國互動,正是因爲有九二共識。
民進黨政府否認九二共識之後,臺灣與大陸「並存」的空間愈來愈小。蔡政府努力以「中華民國臺灣」叩關國際組織,雖獲得西方國家支持,卻都以失敗收場,不但RCEP無緣加入、CPTPP命運難卜,甚至連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都無法正式加入。沒有九二共識,沒有兩岸互信,臺灣的國際空間不增反減,經過這6年,臺灣社會對此應該有更深切的認知。
如果說「中華臺北」還隱含着中華民國、不同於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意涵,那麼「中國臺灣」就是完完全全體現一中原則,甚至具有「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省」的政治暗示。北京出招在國際社會推動「中國臺灣」的普遍化、明晰化,換言之,一中原則不再只是北京要求國際政府間、或外交事務的硬性規定,而是已經推廣到民間、非政治性的國際場域。
抗中無法保臺 務實優先
2018年北京要求國際航空公司,把訂票網頁上的臺灣改爲「中國臺灣」或「中國臺灣地區」,蔡政府一番交涉,爭取到的22間公司改回,但仍有39間乖乖照做。近幾年北京也要求各大國際連鎖飯店集團,將「中國臺灣」適用於地址、訂單、會籍的各類涉臺稱謂,其中不乏美商飯店巨頭。但也有例外,今年卡達世足賽主辦方的「球迷證」註冊系統,將我國寫爲「臺灣」遭大陸抗議後改成「中華臺北」。
大陸看到「臺灣」或「中華民國」必定施壓,但最後改成「中國臺灣」還是「中華臺北」,很大程度取決於外方機構在操作層面的裁量。畢竟外方人員並不熟悉兩者背後的微妙差異,只是依「慣例」照辦,這就牽涉到臺灣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名分問題。在目前ISO序列中,中國大陸與臺灣分別以CN和TW各自登記。在國際政治現實下,無論北京如何抗議,都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包括政府、企業、組織,將TW與CN分開對待的事實,問題在於如何稱呼TW,前者屬於實務層面,後者屬於政治問題。
經過裴洛西來臺、大陸圍島軍演及民進黨九合一大敗,臺灣主流民意已充分認識:抗中無法保臺,和平才能保臺,保臺須務實。既然是務實保臺,那麼只要如ISO序列般維持TW有別於CN的事實存在,不管是叫「中國臺灣」還是「中華臺北」,都可以務實接受,以維護人民在國際社會的權益。至於政治層面,當然以「中華臺北」爲優先,但還是得透過協商與大陸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