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嘉/全民參與 國民法官成功關鍵
▲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說明國民法官的七大重點,宣示將以國民法官取代之前觀審員的人民參與制度。(圖/司法院)
司法院11月30日公佈「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宣示將以「國民法官」來取代之前觀審員的人民參與制度,並將在未來進行多場公聽會、模擬法庭,啓動這項制度。可以說,這是繼司法國是會議中陪審制與參審制相同票數平手,人民參與審判議題原地打轉之後,司法院記取觀審制模擬的不成功教訓,再一次端出的司法改革「重中之重」大菜。
觀察這次的草案,基本很大部分參考了日本裁判員的立法,可以看到幾個重點:
1.採用陪審與參審的混合制度,也就是在選任國民法官時,採陪審的擴大參與名單,以及一案一任的隨機選取方式,但在審理與評議時,則是參審的專業與素人共同審理方式。
2.採取卷證不併送(即俗稱的起訴狀一本)方式,並連帶地影響到後續的閱卷、證據聲請與提示,交由檢察官與辯護人等當事人來進行,讓法院能儘量維持中立立場。
3.凸顯國民主權地位,國民法官人數是職業法官的二倍,且二者間職權基本上平等,國民法官具有發問、發言與最後表決權,均與職業法官相同。
4.維持審判的專業,法律人必須事先進行準備程序,擬定審理計劃,淺白易懂的法庭用語,由職業法官負擔解釋法令、照料與中間討論等義務,讓素人知情地互相分工。
5.不採取點狀試辦的方式,針對重大的特定犯罪,全面在各法院實施。
上述的改變重點,雖與現行刑事訴訟有很大的不同,但對長年對這個議題從事研究與教學的筆者來說,大體採取肯定的立場;但就自己對日本裁判員制度的實地觀察與研究經驗,仍要忠實地提出:人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全民的參與。
以日本經驗爲例。首先在有一定時間的準備期,進行模擬法庭與宣導,讓這項制度能夠爲全民所知道,各種手法的宣導,值得借鏡。日本從2004年通過法案,利用5年時間準備,除模擬法庭外,電影、短片與漫畫等,都是宣傳之一,還有中學的法治教材中,也加入裁判員課程,NHK甚至製作一連串《童話今判》的影片與教材,讓刑事審判理念向下紮根。
其次,案件的審理,也讓法庭活動成爲刑事案件的中心。不管是法庭內參與案件進行的法律人,還是法庭外的媒體報導,都聚焦在法庭活動的進行,曾參與的國民,也是正向對待。根據統計,日本裁判員實施8年多來,算到今年9月底爲止,曾通知到法院的候選國民達到29萬3千餘人,選任擔任裁判員5萬8千多人,候補裁判員則有2萬人,動員如此多人進入法院,不僅是一場華麗的法治教育,日本國民也逐漸從不太願意參與,到96%參與者認爲是好的經驗,值得推廣。因此有着自主性與官方組織的裁判員經驗分享團體等,舉辦分享會、演講與研討會等各種紮根活動,從制度初期一直延續至今。
而筆者也曾在大阪法院的旁聽席看到多個NPO團體或團體的志工,自願性推動法院觀察活動,紀錄法庭活動,奮筆疾書,受矚目的案件,也必須排隊入場等畫面出現。日本的制度,雖然不是毫無缺點,但日本學者一般認爲裁判員制度讓刑事司法體制,從以往的精密司法成功蛻變爲核心司法。筆者認爲此意義不僅是學理的而已,也是讓刑事審判這個遠離一般人民的物理與心理領域,且屬生活經驗邊緣的議題,而可以因全民參與而成爲核心,去除鍵盤法官或民粹審判弊病。
當然我國所採取的國民法官制度,未來實踐如何,仍有待後續觀察。但筆者認爲這個制度的意義,大於刑事制度變革本身。對於法律人來說,所影響的不僅是法官的日常而已,連檢察官與辯護人都須體認到職責的變化,使用淺顯易懂的話語,來說明覆雜的法律概念,打破專業傲慢的籬笆,走入人羣。
筆者三年前開始也在中正大學校園,推廣其他學院學生參與的模擬法庭,證明並不是難事。因此這不僅是法律人的內部事務,相對來說,這個制度更值得全民關注,如果有司法的不滿與改革司法的訴求,更加應該訴諸於監督這個混合陪審或參審制度的實質地進行,擺下單純的形態爭議,全民走進法院,真正實現這項人民參與刑事審判的司法民主進程。(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