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榮光——邁向現代化的中國探索

(原標題:偉大榮光——邁向現代化中國探索)

這是一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一個民族的不懈奮鬥書寫於此,一個政黨初心使命銘刻於此——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有機銜接,是何等的壯麗與偉大。中國共產黨匯聚起移山填海的磅礴力量,乘勢而上開啓新的征程,孜孜以求的現代化目標可望可及。

1921-2021,回首滄桑百年:多少英勇故事涌上心頭,多少吶喊高歌猶在耳畔。

1921-2021,思考跨越百年: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政黨,爲什麼能夠歷經艱難曲折愈來愈強大,開闢了一個民族走向復興的道路?一個以共產主義爲奮鬥目標的政黨,又是依靠什麼力量越過激流險灘,終於鑄就一艘駛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巨輪,在追趕與超越中昂首前行?

穿越百年跌宕前行的浩蕩潮流,無數猜想與追問,將在一個新興大國氣度與雄心中找到答案。

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停止探索

歷史現實的嚮導。近代以來,錯失工業革命機遇的中國,從所謂“天朝上國”跌落成任人宰割的“魚肉”,如何走出亡國滅種的悲慘境地成了最急迫的課題。很多政治力量都試過了,迅即成爲過眼雲煙;種種救國方案也一度各顯身手,卻屢屢化爲泡影,未能找到救世良方。但曲折試錯,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也是火種醞釀的過程,爲後來無產階級政黨登上政治舞臺做了鋪墊。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清晰座標,是歷史必然性的依據所在。

百年大黨,其作始也簡。上海黨的“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紅船,這兩個地方是中國革命的原點,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脈。有同志在回憶當年歷史時深有感慨地說:“‘一大’開過了,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

當時只道是尋常。但自那時起,它感染、鼓舞、召喚一代又一代人奮勇相隨,甘願付出生命代價。因爲,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沒有侷限於那些“小目標”,“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爲計”“亦非自安自足以自樂”,而是集中於改造中國、扭轉民族命運的大目標: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描述取得政權以後的目標:“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採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爲工業國。”

新中國成立之後,1956年,黨的八大將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寫入黨章。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了我們黨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順應時代發展大勢,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

自此以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成爲歷次黨代會的重大問題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提出:“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指出:“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階段一以貫之的追求和信念,一代代共產黨人接續奮鬥,不斷爲歷史增添新的內容。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現民族復興分兩步走的構想,到新中國成立後大約需要100年的時間表;從改革開放後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指向,到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大不失時機地對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行謀劃、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百年征程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根據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的意願,把現代化建設的長期性與發展的階段性相結合,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偉業,積小步爲大步,以累進求突破,從局部到全面。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這是一位歷史學家當年發出的世紀之問。

“……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彼時,在獄中飽經磨難方誌敏,用生命寫就了對“可愛的中國”的憧憬和嚮往。

站立當下,“世紀之問”早已有了回答,烈士的遺願正在祖國大地上生動展現。

今日之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今日之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今日之中國,敢辦也能辦成世界頭等大事,中華大地上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今日之中國,戰勝磨難應對挑戰,風雨過後更見氣度從容、身姿挺拔……熙來攘往的萬千視角,折射了偉大而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復興圖景。“您筆下‘可愛的中國’,我替您看見了,而且比您想象的還要好。”方誌敏的女兒深情告白。

事實勝於雄辯,成就勝於邏輯。歷史告訴現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邁向現代化,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正確的抉擇,中國共產黨是推進現代化進程又保持其過程穩定的關鍵力量。

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邁向現代化,我們矢志不渝。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以什麼樣的路徑、循着什麼樣的邏輯推進現代化等宏大而重要的問題,又該如何作答?

這是必須正視的事實——時間壓縮,空間疊加,沒有了早期先發國家的有利條件,中國通往現代化的道路註定不是陽光普照的坦途。

一個需要十分警惕的錯誤論調——時間上的先在性,西方資本主義取得了“現代化”的“優先”解釋權,擁有“終結人類歷史”的唯一現代化方案,包括中國在內,一切後發國家只能照抄照搬、複製模仿。

一路走來,當年的妄言已留在歷史的塵埃裡,所謂終結歷史的唯一方案,在自身實踐中也不斷面臨難以調適的困境,反襯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輝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嵌入當代史,一個繁榮昌盛的大國屹立在世界東方。在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前副主席約瑟夫·斯卡拉看來,中國共產黨“具備以真正的創造性方式運用超越資本主義的普遍原則的能力”。

“以大勢爲依據”,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現代化是“大勢”,有着共同的推演邏輯,即由先進的理論引領,由先進階級的先進分子領導,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要求。正確認識和積極順應“大勢”,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大事,在保持同世界的深度互動中,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纔在諸多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堅守獨立自主的品格,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而不是其他的抽象理論或別國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現代化不是單選題。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對於中國而言,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錨定的是社會主義的方向。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外部的各種喧囂,中國共產黨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着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堅定地將社會主義大旗扛在肩上,又推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新理念,成就了一條實實在在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大特點,彰顯了社會主義本質,賡續了社會主義的基因血脈

中國式現代化,從未脫離“中國特色”。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經歷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發展的構想很多是預測性的,所以才一再強調“爲了使社會主義成爲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作爲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政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大旗,就這樣被高高舉起,使我們在前進中有了共同的明確方向,激發起中國人民同心同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不竭動力,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奇蹟”。

當現代化道路加上“中國式”,當社會主義加上“中國特色”,普遍規律融入現實選擇,“中國模式”讓人類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而生動。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斷,穿越時空,昭示出不同凡響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爲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歷史的進程有多麼波瀾壯闊,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影響就有多麼廣泛而深遠。

既是實踐的過程,也是制度的邏輯

走自己的路,談何容易!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現成經驗,向前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手心”與“手背”、現實與長遠、漸進與闖關的艱難選擇。

更何況,一個現代化國家,並不會在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幾個現代化的拼接下自然而然地誕生。

一旦落腳到實踐層面就會發現:單槍匹馬的改革,難以化解衆多積重難返的矛盾;靈機一動的“點子”,也不可能和成熟的體制機制同日而語。“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徹底的社會制度變革中蘊含着實現現代化的最根本準備,成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明顯的制度邏輯。

徹底的社會制度變革,考驗勇氣、磨礪信念、衡量擔當,註定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但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是勇往直前。

當外媒驚呼“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這個年份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歷史”,當經濟學家肯定中國人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好的經濟制度”,當人們慨嘆“每個日子,都像飛輪似的旋轉起來”,中國共產黨卻始終葆有改革的精神。在改革開放慨然行進35年後,用全面深化改革去突破新的歷史隘口,爲矢志駛向現代化的中國航船尋找更爲開闊的水域。

2013年,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起草的綱領性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之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爲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一以貫之的勇毅與堅定,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發揮,治理效能持續釋放。

“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從“點題”到“破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的“解題之鑰”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從時間表倒數最緊迫的事項改起,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以一大批力度大、要求高、舉措實的制度改革任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長遠制度建設同解決突出問題相結合,把整體推進同重點突破相結合,把破除體制機制頑疾同解決新出現的矛盾問題相結合,改革相互耦合,不斷形成“1+1>2”的“化學反應”,使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加科學、更加完善。

全面深化改革,開啓了生產力、創造力和社會活力迸發的閘門。如何讓這噴涌的洪流奔騰在既定的河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這是循法而行的創制,也是制度完善的邏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後不到一年,四中全會即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改革的“破”與法治的“立”,改革的“進”與法治的“守”,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確保中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如大鵬之兩翼、戰車之兩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持續穩步推進。“這是向前邁出的勇敢步伐。”法蘭克福金融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霍斯特·勒歇爾感嘆。

向史而新,接續譜寫時代華章

“一個成功得可怕的政黨。”德國《明鏡》週刊對中國共產黨的評價,是一句曾被廣泛轉引的評語。

百年回眸,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定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馳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的成功,很多人都看得到。那麼,“可怕”又因何而來?

歷久彌堅,以赤子情懷守初心,以攻堅精神擔使命。

實現現代化是一場接力跑。我們固然要看到,中國跑出了一個好成績,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爲圓夢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更要看到,在未來30年這個完成歷史宏願的新發展階段,可能遇到的各種矛盾、問題和風險,非當下所能具體預見;在未來30年實現這個歷史宏願,意味着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是社會主義中國前所未有的機遇。

2021年6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結束後,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央領導同志和黨員領導幹部,面向鮮紅黨旗,重溫入黨誓詞。錚錚誓言,是同黨的創立者進行的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昭示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初心、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信念、引領民族復興的擔當。

既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由此產生的風險是我國由大到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關口,那我們就要以自身的穩定性、確定性去應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始終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就能帶領中國人民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既然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那我們就以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去應對。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鼓起敢爲天下先、勇立時代潮頭的朝氣和銳氣,胸懷“國之大者”、從宏大處着眼,心繫“民之要者”、於細微處落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步一個腳印,鍥而不捨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回眸百年,更懂得走了多遠;高峰遙望,更看清歷史方位。

1921年,中國共產黨人踏上開天闢地、感天動地、翻天覆地的旅程時,他們對旅程的長度、所要求的犧牲是明白的,但仍懷着必勝信念一往無前。

2021年,一個百年大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啓新徵程、揚帆再出發。“現在,擔子壓在我們大家身上了,責任落在我們大家肩上了,我們大家一定要勇挑重擔、勇擔重責,團結帶領人民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努力作出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成績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鏗鏘堅定。

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鋪展。

這是正在發生的歷史!這是美不勝收的未來!(經濟日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