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四伏,魯偉鼎的“萬向”帝國何去何從?

1992年,年僅21歲的魯偉鼎踏上萬向集團副總裁的職位,萬向的接班故事便平靜展開,至今已跨越32年的時光。

在中國企業界,"二代"企業家羣體中,魯偉鼎的嶄露頭角無疑標誌着一個時代的變遷。2017年,隨着魯冠球的辭世,魯偉鼎肩負起了重任。

在魯氏父子的帶領下,"萬向系"業務跨越了實業、金融兩大領域,建立了包含4家上市公司在內的龐大帝國,幾乎囊括了金融業的所有牌照。魯冠球時代的萬向,以實業製造爲根基。而轉入魯偉鼎的時代,其更多地偏向金融資本的運作,試圖構建一個雄厚的萬向金融藍圖。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萬向集團也逐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之中。近年來,"萬向系"旗下四家上市公司業績失速,金融業務的發展同樣遭遇重大挫折。巨大壓力下,"萬向系"的日子變得愈發艱難。

造車夢碎:萬向一二三的IPO困境

"我這一代成功不了,我兒子也要繼續;兒子成功不了,我孫子繼續"——這是魯冠球對其造車夢的承諾。

早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出臺十年前,萬向集團就已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然而,儘管起步早,萬向在汽車製造領域的探索卻似乎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反映出"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

萬向錢潮,作爲"萬向系"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旗艦企業,曾經被寄予厚望,是實現萬向造車夢的關鍵一環。然而,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萬向錢潮卻顯得力不從心。自2017年業績高峰後,其盈利能力步入下行,2023年三季度報告亦顯示其營利雙降局面。

與此同時,萬向一二三作爲萬向集團在動力電池領域的重要佈局,迄今未能實現穩定盈利。特別是公司主攻的三元軟包電池技術,在當前技術迭代和市場變革的浪潮下,正面臨來自方形和圓柱電池的市場份額侵蝕。根據起點研究院的數據,2023年萬向一二三的裝機量僅爲17MWh,遠未躋身全球TOP10之列。

市場更爲憂慮的是,萬向一二三自2021年10月啓動IPO輔導以來,進展緩慢且充滿變數。此前,萬向錢潮以40億元投資獲得萬向一二三10.91%的股權,按237.66%的溢價率計算,萬向一二三的整體估值近似於400億元。

這一高溢價交易的成敗,將取決於萬向一二三未來的上市前景。倘若萬向一二三的上市之路最終不彰,不確定性又會增加。

風波再起:萬向信託的逾期危機

眼下,魯偉鼎的萬向信託也出現困境。

早前,萬向信託熱衷於房地產業務。2017年,其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規模迅猛增長,達到427.64億元,並在2019年攀升至679.49億元的歷史頂峰。

這一激進的擴張策略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導致原銀保監會的警示約談。儘管之後三年其在房地產投資規模有所回落,但根據2022年年度報告,自營資產中投向房地產業的資金約21.8億元,佔比44.87%。

伴隨房地產企業的低迷,今年3月,萬向信託的問題再次暴露出來,多個產品出現違約。

據悉,萬向信託在地產、政信及健康三大類產品的逾期規模可能超過90億元。去年12月的一次內部溝通會上,萬向信託總裁王永剛透露,公司地產項目餘額約85億,其中逾期部分佔到了三分之二。此外,萬向信託還有至少12個政信類產品及3個健康類產品逾期,但具體逾期規模尚未明確。

資金之困:萬向財務的輿論爭議

在萬向集團的複雜商業帝國中,旗下上市公司與萬向財務之間的"高存低貸"模式,以及與外部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爲,長期以來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和市場的廣泛爭議,引發了關於資金安全及大股東潛在佔用的連串疑問。

根據2023年的中期報告,萬向集團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在萬向財務的存款總額已超110億元。此外,據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報告,萬向系的上市公司還出現了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在萬向財務中高額存款,另一方面卻向外部金融機構高額借款。以萬向錢潮爲例,其去年三季度報告顯示,短期借款高達33.26億元,與其在萬向財務的存款金額33.73億元幾乎等值。

值得注意的是,"萬向系"旗下大洋世家此前計劃通過IPO籌集17.83億元人民幣,旨在用於項目建設和貸款償還,但其在IPO之前實施的大規模現金分紅行爲似乎揭示出公司資金狀況遠比對外宣稱的更爲寬裕,這與其公開表達的資金需求存在顯著矛盾。

根據相關報道,在2021年和2020年,大洋世家分別實現了對2020年和2019年的現金分紅,金額達到1.89億元和1.62億元,其中2020年的分紅高達當年淨利潤的94.5%。更爲引人深思的是,2019年,不僅兌現了2018年的1.35億元分紅,甚至還追溯至2017年,支付了高達4.09億元的鉅額分紅。

隨着一系列經營困境的浮現,從汽車製造的迷失之路到信託業務的風險,再到萬向財務的連綿爭議,這些不僅是一次次挑戰的疊加,更像是一連串冷冽的波浪,一次次考驗着萬向這艘巨輪的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