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缺乏有6大警訊 容易生病、情緒焦慮都上榜

藥師廖偉呈指出6個缺乏維生素D的潛在身體警訊。(示意圖/ Shutterstock)

維生素D可說是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營養素之一,在許多的研究討論中,都指出其爲對抗新冠病毒的利器,重要性不言可喻。藥師廖偉呈就表示,如果出現容易生病、情緒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皮膚乾燥、心血管疾病等,就是身體發出缺乏維生素D的警訊,要特別注意。

藥師廖偉呈在個人臉書專頁發文,藉由6個缺乏維生素D的潛在身體警訊,來說明其重要性:

1、容易生病:廖偉呈說,維生素D能同時強化先天及後天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細菌與病毒,當身體缺乏時,就容易出現渾身無力、容易生病的現象,甚至可能降低疫苗的防護力。

2、情緒焦慮:廖偉呈說明,維生素D能促進血清素的製造與釋放,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健康,一旦不足,人的心情會變鬱悶。像是秋冬季常見的季節性情感障礙,或常常覺得情緒焦慮、緊張或不耐煩,都有可能是身體缺少維生素D所致。

3、肌肉無力:廖偉呈指出,維生素D在代謝時進入肌肉細胞,增強肌肉收縮,並能提高肌肉蛋白質的合成,防止肌肉流失。許多普通的肌肉疼痛,常常是缺乏維生素D的首要症狀。目前肌少症的預防保健,除了運動及蛋白質攝取外,補充維生素D也同樣重要。

4、骨質疏鬆:廖偉呈表示,維生素D是骨頭的強化劑,會幫助小腸吸收鈣質,維持血液中鈣質的平衡,促進骨頭的鈣化。如果常有關節疼痛、腳抽筋,補充鈣質仍未減緩,就可能是缺乏維生素D。

5、皮膚乾燥:廖偉呈說明,維生素D能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身體不足時皮膚易出現潰爛、長癬,還會引起乾燥、長紅斑的情形。

6、心血管疾病:廖偉呈指出,維生素D能抑制血管內皮增生並協助血管擴張,併發揮抗發炎的效果。他表示,有研究發現,缺乏維他命D的人,發生中風和心臟病的機率較高,且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至於維生素D該如何攝取?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8版」的建議,成人1天攝取10~15微克的維生素D就足夠,食物來源有菇類、海鮮及奶類。此外,也能透過日曬的方式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但要注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間的日光直射時段,建議每週2~3次,每次10~20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