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會得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發生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爲損害爲特徵的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爲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抽象思維和計算能力損害、人格和行爲改變等。阿爾茨海默症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
爲什麼會得阿爾茨海默症
阿爾茨海默症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腦病理變化、神經系統疾病、應激因素誘發、不良生活方式等有關。該病好發於65歲以上人羣。
1、遺傳因素: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如果患者的父母患有該疾病,則子女患病的概率會明顯增加。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多於65歲前起病,最爲常見的是21號染色體的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基因、位於14號染色體的早老素1(PSEN1)基因及位於1號染色體的早老素2(PSEN2)基因突變。
2、腦病理變化:腦的體積縮小和重量減輕,組織病理學上的典型改變爲神經炎性斑、神經元纖維纏結及神經元缺失。
3、神經系統疾病:腦梗死、腦出血等神經系統疾病,由於腦部供血不足或者出現腦組織壞死等情況,導致神經炎性斑、神經元纏結等,可能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4、應激因素誘發:精神刺激、創傷等在應激狀態下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傷,神經元損傷,可能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5、不良生活方式:缺乏鍛鍊、睡眠不足、高脂高糖高鹽飲食、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可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風險;長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或酗酒可能會導致體內自由基增多,從而損傷大腦神經元細胞,進而誘發阿爾茨海默病。
哪些人羣是高危人羣
(圖片來源於網絡)
1、65歲以上人羣: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常見病,近年來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與發病率急劇攀升。據2018年統計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爲5%,患者有600萬左右,而且每年新增大約30萬患者。據2023年統計,我國患者約1000萬,數量居全球之首。該病是老年期最常見的癡呆類型,佔老年癡呆的50%~70%,常見於65歲以上人羣。
2、阿爾茨海默症病人的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羣容易發病。
3、既往有神經系統疾病史人羣。
早期多以記憶力減退爲初始症狀,容易被人忽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阿爾茨海默病通常隱匿起病,早期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情況,並且還會伴有計算力下降以及語言功能障礙等症狀。隨着病情的發展,會導致患者言語能力喪失或情感淡漠、哭笑無常、無法完成日常活動,甚至還會伴隨着精神行爲異常的現象;重症患者可合併出現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和壓瘡等疾病。
1、早期症狀
出現短期記憶減退,患者常常表現爲“眼前的事記不住,以前的事忘不了”,記不起剛剛吃過飯、剛剛問過的問題;但對兒時、年輕時發生的事情仍能記起,可以講述給周圍人聽。早期表現爲記憶力輕度受損,學習和保存新知識的能力下降,其他認知能力,如注意力、執行能力、語言能力和視空間能力可出現輕度受損,但不影響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尚未出現癡呆症狀。
2、中期症狀
出現遠期記憶減退,即對發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的遺忘。部分患者出現視空間障礙,面對生疏和複雜的事物容易出現疲乏、焦慮和消極情緒,表現出人格方面的障礙,如不愛清潔、不修邊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
3、晚期症狀
(圖片來源於網絡)
記憶障礙繼續加重,工作、學習新知識和社會接觸能力減退,特別是原已掌握的知識和技巧出現明顯的衰退,出現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減退,言語重複、計算力下降,明顯的視空間障礙,如在家中找不到自己的房間,有些患者常有較明顯的行爲和精神異常,性格內向的患者變得易激惹、興奮欣快、言語增多,而原來性格外向的患者則可變得沉默寡言, 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出現明顯的人格改變,甚至做出一些反常行爲,如隨地大小便等。
隨着病情加重,患者會出現情感淡漠、哭笑無常、言語能力喪失、以致不能完成日常簡單的生活事項,如穿衣、進食,終日無語而臥牀,進而可併發全身系統疾病的症狀,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壓瘡以及全身性衰竭症狀等。
治療及預防
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手段。
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抵抗力等,對預防疾病發生,或避免疾病進一步加重有一定作用;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爲這些疾病都會增加罹神經系統疾病的患病風險,進而增加阿爾茨海默症的患病風險;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有意識地多做刺激腦細胞的活動,如參加益智遊戲、打麻將、打撲克牌等;均衡膳食,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心情舒暢,生活中不要鑽牛角尖;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熬夜。
歡迎在文章右下角評論或留言!
爲什麼會得阿爾茨海默病?-----蘭世亭醫學健康科普第3533帖
馬醫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