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別鬼扯/日本農業生存之路與TPP
▲日本之前宣佈加入「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圖/翻攝自網路)
面對TPP,日本國內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爲糧食安全仍然非常重要,但有人卻這只是個假議題。但儘管見解不同,包括著名的農業學者川島博之等人都非常清楚,加入TPP將是無法抵抗的趨勢、無法回頭的路。
當日本已在認真思考加入TPP所將帶來的衝擊與因應對策時,臺灣呢?
農委會委託農經學者進行加入TPP的專題研究,學者卻被要求籤訂保密協定,那份報告到底說了些啥?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日本將TPP當公開問題討論,臺灣當成難以亮相的秘密。
當日本已在認真思考未來要如何將農產品賣到國外時,臺灣的文青還在推「地產地銷」,某些人還抱怨不該將優質的臺灣農產品賣到大陸,而教育部小華部長甚至下令不得采買來自「疫區」的家禽肉。
這篇「日本農業生存之路」(これが日本農業の生きる道だ)原載於日本外務省刊物〈外交〉Vol. 9(http://www.mofa.go.jp/…/pr/gai…/vol9/pdfs/gaikou_vol9_25.pdf)。令人敬佩的是與談者們誠懇面對問題的態度。從一開始大家便承認,日本的農業體質很虛弱。
感謝雲林農青林小胖連日的辛苦。白天採番茄,晚上搞翻譯。
*************
TPP所延伸的各種問題在去年浮上臺面,然而,「貿易自由化」對日本來說已經是十多年來的研究課題。本篇將針對TPP的焦點「農業」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與談人
昆吉則(農業經營者月刊的總編輯)川島博之(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鈴木宣弘(東京大學農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Q:你們怎麼看待今天的日本農業?
鈴木:
我認爲整個農業都很虛弱。比如說,農業調查報告顯示,最近五年內農業從業人口就減少了兩成,而這些農業從業人口的平均年齡從63歲增加到了66歲。這個狀況顯示,爲農村的勞動力注入新血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昆:
傳統農業和農業政策都將面臨抉擇,這一點無庸置疑。然而,這是危機也轉機。首先,我們必須對農業的現況有正確的認知。厚生勞動省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報告中指出,日本國民每人每天的熱量攝取量,最大值是1971年的2,200大卡,該年是實施減反政策(日本政府爲了降低國產稻米的生產量,減少稻米生產面積的農業政策)的起始年。從這一年開始就逐年遞減,2004年甚至和終戰年(1945)一樣是1,900大卡,此後,更下降至1,800大卡。
這些數據明顯地說明,我們的糧食是非常地充分。不過,日本的農業政策一直是以終戰,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當作基準值。國人攝取熱量減少,而糧食自給率卻提升,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今天的社會如此豐饒,甚至過剩,我們的制度是有調整的必要性。
川島:
宏觀來看,糧食在二十世紀中期就已經有剩餘的現象。化肥、農藥、採收機等農機的導入,讓糧食作物的產量大幅提升。如此一來,「做得出來就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天進入了以更好的商品或服務取勝的商業化社會,但是,沒把這當一回事,老愛講些「米食是日本2000年曆史的特有文化」、「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等和現代經濟相背馳的鬼話,這纔是真正阻礙農村再生的絆腳石。
Q:去年,TPP成爲熱門議題,而我們到底該如何去探究這件事呢?
鈴木:
今天的農業積病成疾,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貿易自由化的速度過快。例如,1980年代的牛肉和水果開放進口出現了什麼情形?雖然有一部分實力堅強的農家挺了過來,但其它近八成的農家只剩下三成的產出。也就是說,開放的衝擊,造成國內整體產量相當大的萎縮。而TPP是以廢除關稅爲宗旨,相當嚴峻的經貿條約,如果冒然簽訂,對農業,尤其是稻米產業的影響將無法估算。還有,國內稻農的收入已經不佳,若還要與每公斤50日円的加州米競爭,此舉無疑將會消滅國內的稻米產業。
昆:
因爲是非常大的變革,會有不少品項受到影響,尤其乳製品、米、麥…等更是雪上加霜,但我不認同「日本農業存亡關頭」之類的論調。TPP並非針對國內稻米而來,事實上,TPP內產米國有九國,而這九個國家所產出的稻米有95%都是長米品種,這當中美國大約佔了7成。東南亞雖然也在高海拔處種起越光米,但其品質絕大多數都還無法滿足日本民衆的要求。而日本的競爭對手-美國產的短米,每年進口數量頂多只有8萬噸,而其品質也遠比不上國產越光米。
說起價格差異的話,就回想1993年國產米不足時的情況吧。當時的從美國和泰國進口了最高等級的長米,結果發現完全不受日本民衆的青睞。今天這個時代,買米,不論是熱量攝取還是價格的考量,都是在不考慮市場機制和消費者意向下所做的討論,甚至有「有9成的日本米將會被進口米所取代」之類的聳動論調。
鈴木:
但若說起市場的問題,日本在稻米零關稅的市場中大開門戶,美國和東南亞各國也會針對日本市場的需求作出調整吧。澳洲全盛期每年可產出100萬噸的以上的短米,這些米幾乎都是外銷。如果有商機的話,這些出口導向的稻米生產國,將會針對市場需求而提升品質。現在國內都是以「品質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進行討論,這不是很危險嗎?
昆:
現在這種「進口米的市佔率將會接近100%」的想法是有問題的。除了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之外,不同的場合也會使用不同等級的米。說起日本的米,品質相當的好,生產過程不是那麼簡單,和大農、機械化型的有很大的不同。生產短米的國家中,除了少數幾個之外,大部分的是收穫機除了收割稻米之外,還要應付玉米和向日葵的採收,屬於高泛用性的聯合收穫機。但是,日本米的脫粒性很差,而且要維持日本米的風味必須在高水分的狀態下采收(亦即臺灣的溼谷採收),而那種聯合收穫機只能採收6成左右的溼谷。這個就是明顯的例子,要達到和日本國產米一樣的等級,對他們來說生產成本將會爆增。
川島: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日本國內的稻米市場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頂多只有1.8兆日円,和其他產業相比的話,排名還只是第130名,和一家知名的電器量販店同樣規模而已。也就是說,日本的稻米市場並不大,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何況少子化的現象一直持續,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萎縮。
昆:
倒不如藉此機會把日本的農產品賣到國外去,例如富人變多了的中國,那些富人在海上與日本爭搶鮪魚,也在秋葉原橫掃煮飯的電子鍋,我們可以想辦法把日本米賣給他們。
▼日本靜岡笹場茶場。(圖/記者陳睿中攝)
要TPP還是FTA
鈴木:
我並不是無理地反對國際競爭或是貿易自由化,而是TPP和以往的經貿協議不同,主張的是全面廢除關稅。就像是努力的人卻得不到回報。日本和其它簽署的國家有着不同的國情,經貿協議必須講求互惠和對等。
川島:
稻米的爭議,不論何時都吵得很厲害。我的論點中,是把日本農業中的稻米和其他品項分開討論。貿易自由化的話,對其它的農產品來說都非常合理,像是蔬菜,國內外的蔬菜價格相差不遠。把市場分析清楚,讓那些不需要農水省保護的農家、農業經營者去發展,畜產品、蔬果類都能借由TPP向海外市場拓展。而國內市場,畜產品就是針對不同的族羣做行銷,一般家庭的話就是國產牛肉,牛丼連鎖店的話就是進口牛肉。這樣的話,像是倍感壓力的乳製品一類,應該也能找到一條出路。
但談到稻米的話,由於稻農衆多,而且牽涉到日本土地制度、家族制度等,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這已經是政治的問題。不要煽動對立,處理這難解的習題大概要花上十年吧。反倒是要避免在稻米這個品項上死纏爛打而忽視其它的品項的進行。還有,就算加入了TPP,也不是從明天開始就是零關稅,因爲有很多具體實施辦法要討論,如何在談判中取得有利的條件纔是最重要的。
鈴木:
這還真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啊!
川島:
日本人在外交談判上沒什麼經驗。有的話也應該是日美開戰前,我們向Hull note說會從滿州撤兵,請他高擡貴手。那開戰前的最後通牒,而是想從那邊扳回一城的談判。包含稻米在內,各國一開始就會做好各方面的評估,有了籌碼才能和對方談判。就像昆桑所說的,對手的外銷能力也會納入考慮。
鈴木:
有一點我比較怕的是,農業會被當作棄子丟掉。至今爲止的FTA談判中,農產品比工業產品更早被談妥,爭議也更多。農產品的水果、蔬菜關稅是3%,那稻米是要降到多少才叫貿易自由化呢?何況,日本在工業產品上強烈要求對手零關稅,一點都不打算退讓。這種談判非常大小眼。
川島:
確實,連經產省都明顯地對農業很不友善。希望他們能多用點心思,想一想這些農產品的出路。在國內也是打算髮放補償金了事,說白了,就是給一筆退休金讓你們把農地釋放出來。
昆:
稻米的話,關稅要定在多少才適當呢?
鈴木:
現在每公斤341円,關稅將從778%驟降到1%。而我是主張稻米關稅降到200%,但似乎與談判的方向相違背。
昆:
200%的話就不叫TPP了吧。
鈴木:
還是太高了嗎?(苦笑)
昆:
我認爲不一定要加入TPP,但我們的亞洲戰略佈局爲何,現在還不是很明朗。
鈴木:
不像美國和澳洲那樣強勢,和亞洲各國之間的談判比較有運作的空間。但應該沒有這種機會吧。
川島:
我也認爲不用侷限於TPP,11個國家中,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只有美國而已,和美國簽署FTA即可。韓國就是一例,這道障礙並沒有那麼難跨越。
鈴木:
TPP的弱點是無法包含整個亞洲的市場,例如中國、泰國、印度都對TPP說No。亞洲主要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要趕快進行。我是負責日中韓之間FTA會前交涉的委員,將在年底彙整報告書後,着手準備明年的談判。
昆:
抱歉我還是要再次提及稻米,國產米能否禁得起進口米的競爭?日本國內是否已經準備好了?這纔是我擔心的地方。我必須要問,支持生產、物流、販售系統的政策和制度是否合適?這些問題都沒有公開討論過,所以大家才反對改變現況。
昆:
今後的農業要思考的問題,就像鈴木剛剛所講的,人才的培育是項重點。至於該培育哪方面的人才嘛?不是我在自誇,我是「農業經營者」雜誌的總編輯,「農業經營者」指的不是事業體的大小,而是對市場有一定的敏感度,對理解消費者和顧客需求的人。這些人將會帶來新的契機。
但農民似乎都不這麼認爲,阻礙變革的原因,講白了就是對國內外市場的無知,而且日本的農業政策和農業團體都有一樣的情況。我一直在講,國內農業的問題就是這些農業的從業人員。不應該是爲了讓這些農業從業人員能餬口,而製造出更多的農業問題吧。
川島:
農協、農水省、相關的獨立法人、地方自治體職員、大學農學院的老師…等,這些到底有多少人啊?好比一支比賽的隊伍絕對不會只有上場比賽的選手,一定還有監督、教練或是顧問。貿易自由化的爭議,絕對不單只是選手的事,而是整支隊伍的事。產業在保護圈裡無法成長,本田宗一郎(Honda汽車創始人)也不是在通產省的幫助而成功的。
昆:
那羣人別幫倒忙就不錯了。前幾天看完的農業白皮書中,不管是農業還是相關產業,最重要的「如何增加獲利」卻隻字不提。是因爲減反政策(休耕離農政策)存在的關係嗎?好像也不是哩。
鈴木:
稻米政策不檢討不行,砸大錢去降低了四成的產量,這不合理。就讓有餘力的人自由地選擇要種的東西吧,同樣的一筆錢,應該要拿來幫助這些人拓展國內外的市場通路,或是當作出口外銷的補貼金吧。
昆:
說起能自立的專業農民,要能兼具土壤管理、栽培管理、產期調節的能力。但今天的問題是,農民多半年紀大了,講難聽點就是成了趣味型農業,並不是爲了養家活口,收成的農產品先分給親朋好友,剩餘的才交由農協去販售。專業農民和這羣種好玩的混雜在一起,品管上難以控管,也讓後端的稻米儲運作業人員相當困擾。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不管是本田還和豐田,工廠都不會讓瑕疵品出貨吧,而且品管的水準一年比一年提升。農業也應該要是這樣吧?
以及,爲了降低生產風險,一定要進入期貨市場操盤,但這卻遭到全農(日本農會)的抵制。先進國家若不進入期貨市場,在生產穀物的時候將面臨很高的風險。爲了能夠自由耕作和買賣,我認爲一定要這麼做。
川島:
所以,農業的問題不是糧食的問題,農協的作法、土地制度、還有那些假農民,這已經是政治和社會的問題。這下要怎麼做纔好呢?
鈴木:
日本不足的地方就是沒有廣大的土地,無法擴大生產面積來增加產量,所以必須提升栽培技術。一般來說,韭菜每分地大約能收成6噸,但我採訪的農民當中有人可以收到18.7噸。雖然這要下了一番工夫,但收入能超過1千萬日円。值得好好思考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昆:
也別忘了國外市場,國外的消費者越來越能接受日本的優質農產品,而在這之前,不只就商品,若能帶入日本的飲食文化,這就是一件很棒的事。在海外生產,推廣Made In Japan產品。確立起日本製造的口碑。在烏克蘭種稻米啦,和飲食業結合,把鮪魚丼當成速食來賣。有許多新的事物值得去挑戰。
保障糧食安全的相關問題
貿易自由化後,有不少人認爲最重要的是保障糧食供給的安全。
川島:
全球化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雖說是漸進式,但終究不會回頭。像是廉價航空(LCC)的登場,幾萬円就能出國的時代已經來臨。貨物也是一樣,不管是從哪裡運來還是要運到哪裡去,這都很稀鬆平常。短時間內的供需失衡或許會發生,但我不認爲糧食供給會有什麼問題。
鈴木:
我反而不這麼認爲。在這個世界上,軍力、能源和糧食是國家興衰的三大要素。貿易自由化之後,糧食生產是否會偏重於某些國家?萬一有突發事件讓糧價爆漲,之後必須小心遭到惡意哄擡而讓糧價居高不下,或是出現預期因素讓糧食出口量減少,這樣的話,除了高昂的糧價,還可能面臨斷糧的局面。我們必須要有能力因應那種局面,我指的就是以稻米爲主體的糧食自給率。
像是荷蘭,糧食自給率很低,但是花卉和蔬菜的供應能力很強,這種強力農業或許不錯,但我認爲其中也有些問題。荷蘭雖有很強的議價能力,但畢竟,花卉和蔬菜無法當飯吃。
川島:
我認爲,個別的「OOO安全保障」議題都沒什麼值得討論的價值。例如「滿州是日本的生命線」這種論調就很危險。就算有了食物卻沒石油,日本也是轉眼間就垮。這個時候就要仰仗外交的能力,絕對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世界上的糧食生產過剩,農民因價格的下滑而陷入困境,引發了各種的農業問題。雖然日本大部分的食物是從美國、澳洲和巴西等國家進口,但這些都是和日本外交關係良好的國家,也因爲他們的農產品生產過剩,一點都沒有出口管制的問題。
昆:
還有一點,要確保一定期間內的必需品供應穩定,企業的外匯儲備能力也要很好。像是澳洲、巴西和加拿大就做得很好。買來的貨品萬一不需要的話,也知道要賣到哪裡去,相當會做生意。但這一點,也和友好國家之間的外交互惠有很大的關係吧。
▼美臺商協會長,建議美方挺臺加入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