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不催婚:女性一個人過日子不要太舒服

本文系本站看客欄目出品。

說起催婚,我們通常想到的是在公園相親角里舉着自家孩子資料、愁容滿面的父母,是電話不敢接、有家不敢回、過年要租對象,甚至感嘆“人間不值得”的年輕人

催婚相關的小組裡充斥着未婚男女與催婚父母之間博弈的精彩故事。在父母眼裡,似乎婚姻家庭纔是一個人幸福的唯一來源。他們會尤其操心女兒婚姻大事,擔心“女孩大了不好嫁人”。

但在這些充滿怨恨和眼淚的催婚故事之外,還有一些父母,並不急於催女兒結婚。

在焦慮的婚姻市場上,這些父母,也許給了我們另一些答案。

“婚姻本來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

安娜的前半輩子幾乎是中國時代變化的縮影。

她成長在一個非常嚴格、規矩管束都很多的東北家庭中,但她骨子裡熱愛自由。爲了脫離原生家庭的管束,她二十出頭就和同單位同事同學結婚了。夫妻雙方都是鐵飯碗,還有福利分房,日子過的不錯。

改革開放後,夫妻雙雙下崗失業時,丈夫適應不了從安逸到動盪的環境變化,也抹不開面子去爲家人生活作出犧牲,於是唐安娜和老公很快離婚了。

爲了養女兒,唐安娜做過很多辛苦的工作,擺過地攤、賣過襪子、做過冷飲批發。最後帶着女兒去南方打工,拼搏多年總算衣食無憂。

因爲自己的成長過程束縛太多,唐安娜一直都給女兒提供一個寬鬆的環境。“我不想我女兒活在一種被束縛,被禁錮的環境裡。我喜歡她去思考,去選擇,我會尊重她。她找了一個她喜歡的,她願意爲了這個人走進婚姻,去吃一些哪怕是苦或者甜蜜的話,那我也會支持她。人生就是要不停的去體驗去經歷,才能去成長嘛。你看我摔得遍體鱗傷的,我還是覺得要去體驗。”

1984年,北京天安門廣場,一對情侶坐在摩托車上約會

“我覺得人在一生成長的過程中,很多情感是不能被替代的,我希望她去更多的體驗這種感情,包括男女的感情,都是讓人完整和成熟的一部分。”

當大多數家長覺得我孩子得找一個條件好、對她好的人時,唐安娜覺得“人的情感不能太狹隘了,還是要學會去愛去給予,不應該老是設心防,去看負面的東西。”

體驗各種情感,並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入婚姻。“要尊重女兒的選擇,婚姻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

更何況,婚姻會帶來很多現實層面的擔憂。

“就我所看到的大部分婚姻的樣子,一個女人在婚姻中付出更多。在中國,尤其她們這一代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男孩子缺乏自律性,獨立性和責任心。我們的教育可能除了教你考試學習外,別的能力你都不要學的,然後突然就把你推向社會。讀了本科碩士,你的目標就是找個好工作進個好單位掙個穩定的工資,但是所有這些東西,都不代表你有成家的生活能力和情感擔當。”

2007年9月27日,貴陽,大慶市場,媽媽背上的“流動兒童”

她也注意到了婚姻中的經濟壓力。“我周圍所有80後、90後結婚的,家裡都是4個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他們雙職工要上班。你如果沒父母幫忙,靠2個人的努力撫養一個小孩我認爲很難,生活成本非常高。更多的人根本扛不過生活的柴米油鹽。”

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婚姻的利弊後,唐安娜還是覺得“要尊重女兒的選擇,婚姻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須。”

女性一個人過日子,不要太舒服噢”

對於在婚姻中受挫的女性而言,婚育的意義更顯得沒那麼大。

赫小英,離異多年,現在獨居。

離婚前,赫小英的婚姻是典型的 “喪偶式婚姻”。雖然有丈夫,但幾乎是個“擺設”、“甩手掌櫃”,一切家庭開支、家務勞動,女兒的照料       和教育都是她在負責。

離婚後,赫小英獨自撫養女兒,反而輕鬆了不少。

說起女兒的婚育問題,她一點也不焦慮。“我把婚姻生活看的太透了,覺得女性一個人過日子不要太舒服噢。”

她接着補充道,“不過也看女人追求什麼,如果就希望男人事業有成,自己享受生活,那也沒問題。但是我女兒不是這種想法,她會追       求很多精神上的東西,想要情感上的迴應,這個我覺得在婚姻中就更難得到了”。

2019年3月10日,成都,12歲就愛上旗袍的少女做設計師,生活總是有多種選擇

赫小英的女兒在外地工作,30歲孑然一身,並沒有結婚生子的打算。赫小英說:“我覺得我女兒說的很對,她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她考慮的比我這個年代的人更清楚,我們這代人更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到年紀就要結婚生孩子。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她想過什麼生活我都能接受。”

“我仔細想想女孩不結婚也很正常,人家爲什麼要結婚,自己過的好好的,幹嘛給自己找個負擔。現在說來,水管子壞了,打電話讓物業來修,換燈泡物業也管,哪裡出問題了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我幹嘛要找個人,還得適應男方的家庭。可能男方家催着兒子早點結婚抱孫子,女方家,結婚了對女兒有什麼好處嗎?”

赫小英這態度也有爲自己打算的考慮。她覺得不催女兒結婚,自己就不用考慮隔代撫養的問題了。“我肯定不是那種特別偉大,特別無私的媽媽。我自己養大女兒太辛苦,操心太多了,她不生孩子的話我也不用幫忙帶孫子了,多好啊。我就不理解那些上趕着幫忙帶孩子的家長。”

赫小英的看法在情路坎坷的女性中很有代表性,甚至就是很多年輕女性不婚的原因。早有研究表明,單身女性比已婚女性更快樂更自由就是因爲她們不用平衡家庭工作的多重角色。

來源:豆瓣

“我們是女兒嘛,也沒有傳宗接代的想法”

姜山單玉珍生活在富庶的長三角地區,女兒30出頭,在市裡上班,日常跟他們住在一起。三代同堂,家庭關係非常和諧。

單玉珍對自己的老公非常滿意,驕傲地說“我老公有一點好,就是隨叫隨到,使命必達。村裡人都說我是上輩子敲木魚敲來的老公,運氣真好,我可是村上人羨慕的對象。”

一家人之間沒有秘密,天天在羣裡聊天。女兒每天都會分享今天哪個同事又介紹了相親對象,哪個同學又約她去飯局

說起女兒的婚姻大事,一家人也是樂呵呵的,都知道女兒從來沒正式交過男朋友,但似乎都不太着急。“有相親的就給她把把關,參考參考,也不逼她。”

2021年2月27日,甘肅金昌,雪花紛紛,一對情侶打傘走過

姜山開門見山,“因爲我們是女兒嘛,也沒有傳宗接代的想法,就是想讓她完成人生大事,未來也有個人照顧。畢竟我們也不能陪她一輩子嘛。”

單玉珍在一旁附和道,“對的對的,我也覺得就得找個像她爸爸一樣,對她好的,愛她的多過她愛的就可以了。”

姜山和單玉珍的看法很大程度受到“獨生子女政策”和婚姻關係的影響。

很多開明的家長早已經接受了“生兒生女一樣好”的觀念,如果夫妻關係和睦,婚姻就是滋養,因此他們理所當然覺得還是結婚好啊,女兒要是能找個像爸爸一樣靠譜的對象,一生就無憂了。

因此,對於女兒的婚育期待不再是爲了延續香火,只是希望有個靠譜放心的人能代替自己好好照顧女兒。不執著於生育,也就不用那麼着急地進入到婚姻中。

找對象,也不是買個東西那麼簡單”

當然,也有的父母是在催婚的過程中意識到,這件事情急也沒辦法

王軍生於山東,工作體面,衣食無憂。和妻子感情和睦,生活幸福,唯一發愁的是女兒的婚事。

王軍的女兒35歲,在人生的所有節點上都很順利,一路讀書到碩士,考上公務員,唯一的遺憾就是總也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該做的努力都做了。“她媽媽定期去相親會上幫她找對象,網上也幫着看。熟人同學朋友同事有合適的也幫她介紹。畢竟我們這地方很傳統,到年紀還沒成家都會幫忙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但是總是匹配不上,要麼人家看不上她,要麼她看不上別人。”

王軍的壓力也很大,畢竟同齡人大多數都抱孫子了。“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思想觀念在山東的孔孟之鄉依然很有市場。

2017年8月24日,石家莊一相親角,兩位母親很聊得來,先掃一掃交個朋友慢慢發展

“我們這代人覺得有一個傳統的責任和習慣,大家都是那樣的。像我的父母看待未婚未育這事,會覺得大逆不道,我們已經緩和了一點。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小城市,不太好接受不婚的觀點,傳統習慣上還是有壓力。我也知道大城市肯定好一些。”

但王軍無法像很多催婚父母一樣逼迫女兒隨便找個人完成婚姻大事,爲這事一家人吵了無數回。女兒並不接受隨便找個人爲結婚而結婚,她想找個有共同語言能聊得來的。王軍也理解這一點,“畢竟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認識,我女兒讀到碩士也有她自己的思想,我們並不能把想法強加給她,這不現實她也不接受。”

而且,“今日婚姻已不同往時,離婚率太高了,要是女兒結了婚生活不幸福,我們也過意不去。我們只能尊重她的想法。這也不是買個東西那麼簡單……可能緣分不到吧,我們也沒辦法。雖然着急是着急,但是這是後半生的事情,也要看她個人的意願。”

像王軍這樣想催又不敢催的家長在“催婚一族”中也很普遍。

他們通常找不到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儘量給女兒營造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再去化解自己的糾結和壓力。

這四類父母都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催婚父母。

在這些非典型的父母身上,傳統和現代,個人經歷,經濟的發展、政策的變化共同在他們身上留下烙印

催婚的父母原因各不相同——有人希望女兒被照顧,有人則覺得大齡未婚女兒讓家庭蒙羞,有人將之視爲理所當然,有人則覺得不結婚就是不正常。

而對那些沒有催婚的父母來說,婚姻已經不再是女性生活難題的唯一解答。將決定權交給孩子,也許她們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衆號:pic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