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旗迎來六十歲生日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4日電(記者張玥)9月3日是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成立60週年紀念日,剛剛大學畢業鄂倫春族小夥子龍飛,作爲志願者早早來到了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體育場,爲當天的文藝演出做準備。

“不僅是鄂倫春族,還有蒙古族漢族等,我們共同生活在這裡,共同見證了鄂倫春自治旗日新月異變化。我爲自己能夠爲家鄉建設貢獻力量感到非常驕傲,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河龍飛說。

演出的第一篇章民族自治》拉開帷幕,看臺上一位滿頭銀髮老大娘激動得熱淚盈眶。

“你看,以前我們就住在‘撮羅子’(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東北狩獵遊牧民族的一種圓錐形窩棚)裡,冬天那個冷啊,婦女生小孩就在這裡面,很多人都在月子裡落下病,三四十歲就死了。鄂倫春人每天靠打獵爲生,打着什麼吃什麼,醫療教育幾乎沒有。那時候,哪敢想能活到70歲啊。”今年70歲的德喜華一邊指着臺上的演出道具一邊跟記者說。

1951年6月7日鄂倫春自治旗宣告成立,鄂倫春人從原始家庭公社一步跨入到社會主義社會,這裡成爲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旗。當時,全旗人口只有778人。1958年全旗全面實現定居,此後單一狩獵的經營格局逐步被打破,以獵爲主的多種經營生產格局開始形成。

1996年1月23日,鄂倫春自治旗委、政府從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在全旗境內實行“禁獵”,使鄂倫春族告別了傳統狩獵的生產方式。2005年,以內蒙古自治區區域重點幫扶爲契機,一個培養獵民生產技能、鍛鍊獵民致富能力、提升獵民整體素質的新獵民隊伍形成。

60年來,鄂倫春自治旗由小到大、由弱到強,走上了發展農業工業旅遊業等現代產業之路。全旗現由21個民族組成,總人口發展到32萬,12個鄉鎮公路暢通,通訊快捷,全旗上下呈現出政治穩定、民族團結、事業興旺、人民安居樂業喜人景象

截至2010年末,鄂倫春自治旗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的191.5%;5年累計引進招商項目73個,到位資金11.75億元;先後榮獲國家優質糧生產基地、國家級綠色農業示範區稱號;建立了總額1000萬元的“獵民生產發展基金”,使全旗在“禁獵”轉產後接續性產業有了新發展,獵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553元,比2005年增長299%。(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