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即中晚期,專家呼籲提高早篩意識

“亞洲胃癌的整體發病率高,特別是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中國都是胃癌發病率相對更高的國家。胃癌發病與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是胃癌發生的重要誘因。”

在近日舉行的胃癌疾病與精準治療科普媒體溝通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彭智教授強調,我國多數胃癌患者確診即中晚期,應提高對胃癌的認識,有胃癌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炎或胃潰瘍等疾病史的人羣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療潛在病變。在治療方面,隨着精準醫療的不斷髮展,未來胃癌的治療將更加個體化和精準化。

高風險人羣應提高早篩意識

彭智指出,胃癌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依然居高不下,中國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數量接近全球的一半,且多數患者處於中晚期,這導致了較高的死亡率。此外,胃癌的發病呈現出一定的年齡和地域特點,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同時西北及福建沿海等地區的發病率也相對較高,這可能與當地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有關。

彭智強調,胃癌的發病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包括遺傳基因(如CDH1基因突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其中,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的一個重要誘因。如果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危、高齡、有明確家族史、自身有胃炎或胃潰瘍的人羣,還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改善飲食習慣,減少高鹽、高溫及醃製食品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保持適量運動,戒菸限酒等也是預防胃癌的重要措施。

“早期胃病篩查意識非常重要,因爲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腫瘤,理論來講越早發現整體治癒概率越高。做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最爲重要的手段。”彭智表示,除了重點人羣需要做胃鏡檢查外,年齡超過40歲,既往從未做過胃鏡的人建議進行一次胃鏡篩查。如果有症狀,如消化不良、噯氣、胃部疼痛、體重下降、吞嚥困難等,也需要進行胃鏡檢查,這對於早期發現胃癌至關重要。

精準醫療推動胃癌治療發展

生物標誌物在胃癌的診斷、篩查甚至治療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對此,彭智表示,從篩查角度而言,生物標誌物的意義非常有限。但如果體檢中發現CEA(癌胚抗原)、CA199(糖類抗原199)等升高時,需要警惕是否爲腫瘤,應進一步做胃鏡檢查。

從診斷或治療角度而言,胃癌是相對異質性較高的腫瘤,需要給不同患者做各種不同的分析。通過分子標誌物的篩查,確定是否爲錯配修復蛋白質缺失(dMMR),或高度微衛星不穩定(MSI-H)等,這些分析有助於醫生爲患者判斷預後,給予更個體化的精準治療。彭智提到,隨着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胃癌相關分子標誌物被發現並應用於臨牀,這爲胃癌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可能。目前,胃癌的精準治療主要包括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手段。例如,針對HER2陽性胃癌患者,採用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的方案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而對於dMMR(錯配修復缺陷)或MSI-H(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型胃癌患者,免疫治療可能成爲新的治療選擇。

Claudin 18.2作爲一種在胃癌中高度表達的靶點,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彭智介紹,Claudin 18.2在胃癌及胃食管結合部腺癌中的總體陽性率高達21%-95%,具有巨大的治療潛力。目前,針對該靶點的藥物研發進展迅速,包括單克隆抗體、抗體偶聯藥物(ADC)、細胞免疫治療等多種藥物類型正在研究中。

對於胃癌治療的未來展望,彭智表示充滿信心。他認爲,隨着精準醫療的不斷髮展,未來胃癌的治療將更加個體化和精準化。通過綜合運用各種分子標誌物進行精準分型,並結合先進的影像評估技術和綜合診療理念,可以爲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此外,隨着新藥研發的不斷推進,將有更多針對胃癌不同靶點的藥物問世,爲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生存希望。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