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害羞、怕生...小心罹「社會焦慮症」 遺傳率高達7成

▲我害羞、怕生...小心罹「社會焦慮症」,遺傳高達7成。(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你平常會害羞、怕生嗎?當心罹患「社會焦慮症」!一名38歲許小姐升遷後經常要開會、報告和參與社交活動,壓力大到漸漸吃不下飯、睡不着覺,甚至出現心悸、胸悶和手抖的狀況。就醫才發現罹患了「社會焦慮症」,透過合併藥物心理治療持續穩定的回診追蹤,才克服工作壓力,正常上班。

收治病例的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長治指出,社會焦慮症的患者在社交情境,如上臺演講、表演、上班開會、朋友聚會、跟陌生人講話、跟異性講話等情況都會出現焦慮,患者常常會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別人會不喜歡自己、自己的表現會讓別人失望等,進而逃避社交場合

黃長治說明,社會焦慮症的國人盛行率統計高達10-20%,是高度遺傳疾病,遺傳率約5成到7成,患者出生就具有焦慮體質,舉例來說有些初嬰兒給誰抱都可以,但有些嬰兒只要被媽媽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抱就會大哭,這樣的情形就有易焦慮體質的可能,但未必未來會發展成社會焦慮症,但還是要看個案所處環境壓力而定。

▲臺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黃長治。(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社會焦慮症的病程連續性的,這種疾病的典型個案好發年齡層約在15歲,但也有許多人伴隨年紀增長逐漸無法控制焦慮的情緒,於中年以後纔出現症狀接受治療。黃長治表示,社會焦慮症的病程是連續性的,嚴重者產生身體症狀如心跳加速、手抖、胸悶、哽塞感、常態頭暈、不想出門等情形,若未經治療可能合併恐慌症、憂鬱症、酒癮藥癮等症狀。

目前在治療上,輕微患者會使用認知行爲心理治療,如暴露不反應法、社交技巧訓練或是放鬆訓練,嚴重患者除上述方式外,必須合併藥物治療。而焦慮體質被認爲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缺乏有關,因此服用藥物讓腦部血清素增加可以改善患者容易焦慮的體質。

另外,還有一種交感神經抑制劑能在患者於暴露社交情境前服用,藥效持續四小時,時間內可以讓患者減少心悸、手抖、冒汗等焦慮症狀,但血清素藥物必須每天服用纔會產生效果

怕生、害羞與社會焦慮症是一體兩面的,伴隨現在社會競爭性的激烈,加上性格、環境使然,有些人經常會因社交情境而感到焦慮、緊張或有擔憂不安的情緒,導致學生考試失常、員工效率不佳等多種情況。黃長治呼籲,不要輕忽症狀的發生,要儘早接受治療,平時養成規則運動習慣,透過有氧運動增加體力抗壓性,也可靠音樂的聆聽舒緩身心。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