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輝煌 海外華人的祖國

前臺大校長、經濟學家孫震。(本報資料照片)

孫震新書《等閒識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天下文化)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中國很多愛好自由、不相信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花果飄零,寄身異域,心懷故國。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不論在經濟學方面或科技方面,都得到海外華人的幫助。

一九五○年代初期,劉大中和蔣碩傑在國際貨幣基金(IMF)服務的時候,曾以IMF專家的身分來臺諮詢臺灣的經濟發展,後經常來臺,提供建言,成爲政府最重要的海外經濟顧問;和他們一起尚有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顧應昌、耶魯大學的費景漢,後並加入普林斯頓大學的鄒至莊和史丹佛大學的劉遵義,合稱六院士。劉大中和蔣碩傑一向主張自由經濟,他們是影響臺灣漸進經濟自由化最重要的海外經濟學家。劉大中並於一九六八年返國擔任「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碩傑於一九八一年出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的首任院長,一九九○年轉任董事長。他們也是臺灣與國際經濟學界建立良好關係的主要橋樑。

在科技與工程方面,一九六五年,交通部次長費驊接任臺灣「中國工程師學會」(中工會)總幹事,他聯合擔任「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的好友潘文淵,於一九六六年由「中國工程師學會」與「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在臺北舉辦第一屆「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會期兩星期,美方參加的專家有十六人,召集人爲趙曾珏、潘文淵、朱汝瑾,臺灣方面的召集人爲經濟部長、時任「中工會」會長的李國鼎和閻振興。

胡定華在一次訪問中說:近代工程技術討論會每兩年一屆,邀請在各個專業領域學有專精的海外學人,他們都是在美國大公司工作,像IBM、AT&T、Bell Labs,在取得機構的同意下,把他們懂得的技術和新知(較先進),儘量做到知無不言,來傳授或者是介紹給在臺灣的工程師跟學生、教授們。演講之外,他們也會討論,然後做一些建議給政府,科技發展的政策建議,也是從當中出來。在電子方面來說,比較熱心的有好幾位,像交大校友趙曾珏、朱蘭成、王兆振、潘文淵、凌宏璋、羅元念等人。他們和一九七四年以來爲協助臺灣積體電路研製與後來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立的海外技術顧問團一樣,都是以報效祖國的心情,無私無償的幫助臺灣的科技發展。

一九五○年代以來,臺灣推廣僑生教育,香港和東南亞的僑生大量來臺接受大學和中學教育,他們返回僑居地都有很好的發展,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三年我擔任臺大校長時期,每年都會訪問這些地區的僑生,這時候很多已經有很好的事業和社會地位,他們對中華民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忠心令人感動。政府如能認識到這一點,對他們在臺灣接受教育期間和返回各自僑居地以後有更多關懷和聯繫,相信對臺灣和東南亞各國的外交和經貿關係,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一九七二年起,政府每年舉辦「國家建設研究會」,邀請海外學人返國與國內學術界和產業界菁英一起參加,人數大約兩百位左右。會議的形式是聽取政府機關報告、參觀國內建設,然後向行政院長提出建議。國建會的目的除了聽取應興應革的意見,作爲政府施政的參考,也在於凝聚海外學人對政府的向心力,與促進參與者之間關係。參加國建會的海外學人累積增加以後,在美國各重要地區組成國建會聯誼會,每年舉辦自己的研討會,並邀請政府官員參加。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爲中國唯一合法的代表,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臺灣的處境風雨飄搖,民心動盪不安。在此危疑震撼的時代,蔣經國於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就任行政院長,他組織了一個廉能的政府,努力建設臺灣,發揚中華文化,使臺灣成爲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成功的典範,以及海外華人心中的祖國;我相信也啓發了鄧小平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的思想。臺灣可以對大陸發展和世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然而「人亡政息」,如今只能說:「我們曾經輝煌!」(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