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人謝輝煌的輝煌一生(四)

民國38年4月16日,當時已下野的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飛抵杭州代總統李宗仁開會。圖爲李宗仁(左一)、吳忠信(左二)、周宏濤(左三)、白祟禧(左四)、張羣(左五),蔣中正則立於屋內門口。(國史館提供)

謝輝煌跟着江西省保安團出逃,護衛司令部行軍一路上兵荒馬亂。離開南昌第二天到了吉安縣,再往遂川縣,直奔贛州縣。途中有一回班長下令上船,並向謝輝煌說:「你就住這裡。」隨後把河岸的那條船貼上「查封」的條子予以徵用,關防用印並不講究,加上當地居民難以辨識官印的真僞,查封之後該艘船隻便不能任意使用、移動,但居民表示該船的用途係爲運米運糧之用,無奈之下被迫賄賂班長,班長收受賄賂之後,往上排長等幹部都要求分贓,一連串分贓的結果,被指派管理該船之謝輝煌因而獲得一塊錢

謝輝煌想起當時物價飛漲,早上能買一頭豬,晚上連一顆蛋都難以購得,因此部隊及學生們的伙食費也就陷入困難,班長經常發給他們一個麻布袋,待傍晚吃完晚飯、天色昏暗時,到老百姓的菜園裡摘採農作物作爲下一餐。謝輝煌認爲自己非常幸運,因爲部隊裡有幾位表哥,他們常常塞硬幣給他當零用錢,讓他在行軍路途中能夠買路邊攤的零食或麪食解饞。當時的硬幣有很多種,部隊裡的人工作完要吃飯,就會拿五塊錢銀元券到路上去換五塊袁大頭回來,這就至少賺了一塊錢袁大頭,而這一塊錢就能吃上一桌豐盛的大餐

參、毫不遲疑,投奔怒潮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徐蚌會戰黃維領軍之第十二兵團安徽省宿縣解放軍中央野戰軍幾乎全數殲滅,惟副司令官胡璉突圍成功,僅以身免。民國政府爲阻截解放軍於長江天險,總統蔣中正乃以江西省湖口縣爲界,分東西兩路,由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和國防部長兼華中軍政長官兼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領導江防,另成立十二個編練司令部,欲在江南重組兩百萬軍隊,時蔣中正已有意引退,乃於下野前有所部署。其中出身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的胡璉遂臨危受命,出任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蔣中正並以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兼南昌指揮所主任方天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江西成爲江防樞紐。

在長江全面決戰時刻到臨之前,胡璉積極整軍經武。二月胡璉爲支援南京、上海、杭州防衛戰,將第二編練司令部遷往浙江省江山縣。二月中旬,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於杭州玉皇山下,召集防區各整補部隊首長開會。胡璉和剛從東北瀋陽脫險歸來且已受邀出任歐震第四編練司令部副司令官的黃埔第四期同學柯遠芬,就在那次會議上不期而遇。次日,胡璉單獨一人到旅社拜訪柯遠芬。他們談話的中心主題有二:一爲檢討過去戡亂作戰失敗的原因;二爲討論今後應如何挽救國家的危機。

而在第二個中心主題下,胡璉提出了三個挽救危局方案:一是「江南會戰方案」;二是「赴援臺灣及沿海島嶼方案」;三是「孤軍奮鬥方案」。第一方案,系胡璉依據古今戰例研判,中國人民解放軍必在南京上下游渡江,建議湯恩伯應在蕪湖(左)、鎮江(右)、及廣德(後、機動)等地周邊各部署一個兵團,與渡江的解放軍決一死戰。但因湯恩伯見不及此,又復剛愎自用,解放軍果然於四月二十一日自安徽省繁昌縣荻港鎮渡江,席捲江南,江河日下

第二方案,也就是退守臺灣及沿海島嶼,保全實力,伺機反攻大陸。此一戰略,最早由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提出,而爲蔣中正所同意。蔣中正下野前夕任命前參謀總長陳誠出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長子蔣經國出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爲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同時命令教育部長兼中央研究院長朱家驊和傅斯年執行《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送往臺灣、密令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搶救暫存南京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起運至臺灣、密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國庫存放在上海中央銀行的277萬兩黃金和外匯運往臺灣,這種種舉措,顯示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中央對於李宗仁代總統和行政院長何應欽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戰時內閣缺乏信心,而有在臺灣自建反攻基地和小朝廷的打算。(待續)(作者曾建元爲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吳靖媛爲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