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摧殘了17張鋼化膜,告訴你哪款最值得買

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人。

他們鍾愛手機裸機的外觀和手感,是不貼膜帶套的勇士;等他們的屏花了碎了,又成爲現代人痛苦糾結的化身。

裸奔一時爽,可是代價很高昂。

iPhone 發售新品之後,只要四千左右就能拿下的 iPhone 11,官方換屏價格卻高達1499元——這就是痛苦的來源 [1]。

和換屏比起來,顯然還是換膜更划算。所以鋼化膜應該怎麼買?希望這篇測評,能給你答案

讓17張膜碎得其所

本次測評,我們購買了覆蓋7個品牌9個單品的共17張鋼化膜,單價從12元到118元,包括:

測試工具包括臺式拉力計、透光儀、電子角度計,以及本場的大明星——電鑽

每一張膜都會碎得明明白白,以得到客觀的結果。鋼化膜到底該有什麼功能?怎樣算好?以及如何去挑?它們的粉身碎骨會告訴我們答案。

測試一:

新膜爽不爽,水滴最清楚

鋼化膜用得爽不爽,“滑”,可能是最重要的。

新手機的裸屏手感尤爲舒適,划起來爽且不易沾指紋和水,這都是因爲有疏油層

雨後初晴的夏日,我們總能看到乾淨的荷葉表面有水珠聚成一團滾動——疏油層正是源於對荷葉表面的仿生學研究 [2]。

這層鍍膜讓手機屏幕具備了憎水/油、表面滑動性好的特性,所以新手機無論在觀感還是觸感上都更清爽 [3]。

疏油層會在日常使用中損耗,同樣玻璃質地的鋼化膜,可能是最靠譜的補充方法。

水滴與鋼化膜膜表面的接觸角越大(接觸面積越小),表面滑動性越強,則疏油層品質越高。也就是說:疏油層越好,水滴越容易滑動 [4]。

我們的測量方法是在鋼化膜表面滴上3.5μl 的水滴,緩慢傾斜,直至滾動,傾斜角度越小越好。

測試結果非常出乎預料,單價最便宜的兩款產品反而表現最好,價格較高的米西米反而排名墊底。

測試二:

別糟蹋了手機的好屏幕

鋼化膜不夠透,就是糟蹋了科技界在屏幕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買手機的錢。

從左至右依次爲防窺膜高清膜、防藍光膜,色偏肉眼可見

透光率決定了貼膜後的顯示效果,所以我們優先考慮“高清膜”,透光率較低的“防藍光膜”則不推薦。

廣東省消委會曾對防藍光貼膜進行過比較試驗,結果發現還不如手機自帶的護眼模式有效,更會讓屏幕色偏。

我們認爲除非有 “防窺”“磨砂”這樣的特殊需求,其它的“功能性”都應該讓位於透光率這個硬指標

測試採用透光儀對樣品進行檢測,其中包括了綠聯的防窺膜和古尚古的防藍光膜。

測試結果顯示,表現最好的爲古尚古高清版,透光率達到了92%,其餘產品也均在91%以上。

測試三:

終於,到了上電鑽的時刻

手感和觀感不止要一時爽,還要一直爽,所以耐磨度非常重要。

鋼化膜作爲耗材,除非破碎,更換理由就只有“花了”和“不夠滑了”。玻璃本身就堅固耐磨,疏油層雖薄,也絕不是脆弱的代名詞。所以,我們開發了一臺兼具生活氣息和測試強度的鋼化膜專用攪拌機

我們將貼上鋼化膜的手機丟進水桶,然後扔進去300g 小石子、100根小號鋼釘、20把鑰匙。使用攪拌電鑽(一般用於拌水泥)以500r/min 的轉速攪拌上層水體一分鐘,帶動下方物體旋轉,剮蹭鋼化膜表面。

攪拌結束後,我們會再次測定樣品的疏油層性能和透光度綜合評估其耐磨度。

結果竟然如同測試一的翻版,單價最便宜的倍思和古尚古表現優秀,除此之外最貴的邦克仕表現對得起價格。

值得注意的是,每張鋼化膜都多少留下了細微的劃痕,但對於透光度數值的影響不大,日常亮屏使用中也較難察覺。而疏油層也都健在,並沒有因爲磨損導致無法使用的情況。

由此可見,疏油層對於硬性磨損並不是很在意,日常使用中,手指和衣物面料這些“軟刀子”的長期損耗,纔是其失效的元兇。本輪測試也只能告訴你哪張鋼化膜更堅挺,無法回答它們誰更持久。

測試四:

用壓力擊碎鋼化膜的堅強

鋼化膜的安全感來自於其材質——鋼化玻璃

玻璃非常硬,但缺點是太脆,而經過離子交換法強化後的鋼化玻璃則更有韌性:強度可以提升10倍以上,抗衝擊強度能夠增強5-10倍。鋼化玻璃的厚度、材質、工藝水平,都會顯著影響膜的質量 [5]。

日常生活中,更容易造成碎屏的,其實是磕到硬物邊角的“對點衝擊”。所以,我們測定鋼化膜極限強度的方式,是採用臺式推拉力計對測試樣品下壓,直至破裂,包括中心強度和邊緣強度。

測試結果顯示,綠聯的中心抗壓能力最強,邦克仕的邊緣強度最高。邦克仕作爲“康寧膜”不出意料的強,綠聯的表現則是驚喜。

測試五:

買膜簡單貼膜難,好用更難

貼膜對用戶來說是個技術活,對廠商來說更是技術難題

最早的鋼化膜在切割後並不打磨邊緣,即2D 膜。

但它過於割手,於是廠商將單側邊緣打磨出弧度,貼合面仍是平的,即2.5D 膜。

在屏幕2.5D 玻璃普及後(iPhone 6),廠商開發出了邊緣有弧度,同時也能完整貼合屏幕邊角的鋼化膜,即3D 膜。

要做到 “全覆蓋” 的效果,iPhone 6 - iPhone 11需要3D 膜,而回歸直角邊的 iPhone 12只需要2.5D 膜。

對於我們的測試機 iPhone 11系列來說,3D 鋼化膜達成的 “全覆蓋” 效果,在視覺上看起來更像“原生”的屏幕,保護性上能照顧到更脆弱的邊角,手感也更好。所以無論是否裸奔,都建議選它。

但覆蓋程度越高也意味着越難貼,所以品牌鋼化膜都會附送貼膜神器,它決定了非專業選手的貼膜效果。

這輪測試中,我們通過直接貼膜上機,對附送的貼膜神器、膜本身的排氣表現、邊緣覆蓋、邊緣手感和靈敏度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貼膜這件事,最害怕手殘,幾十塊錢買的膜,一不小心就直接貼廢了。這個時候,貼膜神器就很重要了。

貼膜神器排第一梯隊的是米西米、倍思、邦克仕,考慮到了貼膜時會意外亮屏,留出了鎖屏鍵的操作空間。

相比之下,綠聯的貼膜神器就沒那麼好用。

鋼化膜和屏幕貼合的時候產生的氣泡,常常是導致貼膜失敗的原因之一。那麼,哪張膜的排氣性更好呢?

排氣性的第一梯隊是邦克仕、第一衛、古尚古、倍思,閃魔和綠聯的尚可。

而最差的是米西米,出現了大面積排不出氣的情況。

2.5D 和3D 已經無法滿足宣傳需要,如今的鋼化膜大都宣稱自己“9D 全覆蓋”,可以更好的保護屏幕邊角。

邊緣覆蓋這一項,米西米、綠聯、邦克仕分列前三,第一衛作爲軟邊膜原則上排在硬邊之後。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古尚古的商品描述和其他3D 膜一樣是“9D 全覆蓋”,但實際邊緣覆蓋只有2.5D 膜的範圍,而倍思本身就是2.5D 膜。(我們也因爲商家的文字遊戲翻車了)

邊緣手感方面,米西米一騎絕塵,有着非常接近“無感”的優秀體驗;第二名爲閃魔;綠聯和邦克仕同列第三。

這裡一定要吐槽綠聯和邦克仕,邊緣方正到硌手,破壞了手機本身弧面邊緣的手感。

靈敏度方面,所有的膜都很跟手,體驗上無法感到差別。

哪張膜最值得買

綜合所有選品的表現和價格,我們認爲綠聯是最值得推薦的單品。儘管邊緣有些硌手且貼膜體驗不夠人性化,但在16.4元的單片價格上,綠聯有着不錯的疏油層品質和透光度,本身強度非常過硬,在日常體驗和安全性上是可靠的。

如果你不差錢又想要手感,裸奔選米西米,帶殼選邦克仕。

另外,我們建議你在買之前多問客服幾個問題,能夠避免大部分的麻煩:

“是全覆蓋的嗎?” “什麼原材料?” “玻璃厚度多少?” “疏油層什麼工藝?能維持多久?” “透光率多少?” “強化工藝怎麼樣?” “有實貼樣張嗎?”……

還有最重要的:“售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