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節儉、偏愛儲蓄 陸學者:消費乏力與負債過多關係更大

圖爲大陸民衆在超市選購豬肉。(圖/中新社)

大陸第一季經濟增長雖說是開門紅,但在刺激消費這一環節仍就是「乏善可陳」。北京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孫立平撰文指出,當前消費不足問題,無關乎大陸民衆節儉、偏愛儲蓄,背後更多是消費過度、負債累累,以致無力消費,而這可從中國大陸居民負債率高達6成作爲佐證。刺激消費如果只是盲目強行拉動,很可能事與願違。

孫立平在其自身微信公衆號上撰文指出,長期以來,關於中國大陸的消費問題,一直是這樣的一種敘事:中國大陸人的特點是節儉,不愛花錢,偏愛儲蓄;於是,造成消費不足,內需疲軟,拉了經濟發展的後腿;要促進經濟發展,就要拉動消費,擴大內需。

孫立平直言,事實恰恰相反。現在不是節儉的問題,不是不愛消費的問題,不是偏愛儲蓄的問題,而是消費過度、超前、透支的問題,是負債累累的問題,是無力再消費的問題。經濟學家李楊說,現在人們掙100塊錢,要用50塊來還債。還要怎麼消費才能符合消費旺盛、內需充沛的標準呢?

孫立平強調,因此中國大陸現在必須正視消費中的兩個最突出問題:一個是階段壓縮,一個是超前透支。

首先是階段壓縮的問題。孫立平解釋,中國大陸是一個後發展國家,後發展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發展的壓縮性。從傳統社會階段、大衆消費階段到提高生活品質階段,西方已開發國家大約用一兩百年的時間,而中國大陸只用了差不多30年的時間。

他斷言,就這樣氣喘吁吁、日夜兼程地用30年時間走完西方用一兩百年走完的路程,還想馬上再來個像過去30年那樣的大規模集中消費的高潮,可能嗎?「所以,我最近的一個判斷是,大規模集中消費階段即將結束。實際上,可能已經結束。」

此外,超前透支的問題。說氣喘吁吁,說日夜兼程,意味着我們同時也揹負了沉重的債務。孫立平說,根據有關方面的資料,現在中國大陸居民負債率是60.6%,而美國是65%;2010年至2021年,中國大陸居民信貸規模從1.27兆(人民幣,下同)攀升至8.26兆;2021年,大陸居民債務收入比達124.4%;從2012至2021年,大陸居民每年還本付息的金額從5兆元攀升至14兆元,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從24.5%上升到28.2%;大陸負債人數高達七億人,其中80後、90後負債人數佔比達85%。在這些債務中,主要是房貸,但車貸、結婚、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負債也佔相當比例。

孫立平強調,千萬不要小看這個由消費超前透支形成的債務問題。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的《大衰退─宏觀經濟學的聖盃》這本書就提出了著名的負債表衰退理論。什麼是負債表衰退?最簡單地說,就是省吃儉用,減少債務,並由此造成經濟衰退。

他認爲,一個國家從貧困階段開始起飛,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30年大體就可以達到一個不錯的水準。此後,不是不發展了,但會進入一個常規發展階段。這時,主要是要靠科技進步,提高發展品質,不斷提高人們的福祉。如果急於求成,強行拉動,很可能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