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賀電與朱立倫的兩岸角色

(圖/國民黨提供)

從極冷到驟熱的國民黨主席選舉,在經過煙硝味十足的戰火後,終於塵埃落定,由從政資歷最爲完整的朱立倫勝出。綠媒形容朱的當選爲「慘勝」,不懷好意的貶抑十分露骨。殊不知國民黨主席選舉從未如此激烈,在4人競逐、三強鼎立的博弈中,朱獲得45.78%的選票,雖未過半,但也勝過黑馬張亞中13個百分點,難稱是「慘勝」。

惟此次主席選戰仍凸顯幾個國民黨未來發展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一、黨意未能貼近民意:其主因在於黨員結構的年齡層面嚴重失衡,40歲以下年輕黨員只佔3%,使得原本世代之爭的「朱江對決」轉變爲老藍男互斗的「朱張廝殺」,擁抱過去卻沒了未來,國民黨的前景在哪裡?

二、黨內新興派閥隱然成型:張式旋風宛若韓流再現,儘管張、韓兩人的論理高度與人格特質迥異,但均能帶動風潮,激起民粹力量的熱情支持,其展現的政治實力,不容小覷,倘若再與趙少康的「戰鬥藍」匯流,將形成旗幟鮮明又具戰力的超級派閥,新主席未來在人事安排、決策運作與選戰部署將如何因應?

三、政策訴求偏重兩岸關係,卻輕忽內部治理與民生議題:4位選將的政策訴求聚焦在兩岸關係上,這固然是臺灣未來發展不可迴避的重大議題,但新主席的首要任務是打贏明年的地方選舉,在疫情籠罩下,百業蕭條,基層民衆更關心切身的經濟問題,新主席得清楚認知,只有打贏2022地方選舉這場前哨戰,纔有2024重返中央執政的可能,要擴大票源就得接地氣,談百姓關心的事。雖然此次黨員總體投票率超過5成,但在藍營大本營的臺北市卻僅有38%的投票率,顯現黨的核心支柱已生動搖,新主席不能不防患於未然。

朱立倫在選戰交鋒的過程中曾被對手質疑過度親美,且其本身一再強調是中華民國派,隱含與對岸分庭抗禮的姿態。因此在其勝選後,媒體特別關心對岸領導人是否會拍發賀電?當選隔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即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名義向朱立倫發出賀電,電文中強調「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良性互動,加強合作」,明顯迴應朱立倫先前表明在當選後將進行兩岸交流的主張,一定程度上也展現對朱主席的善意、信任與支持。

對照1年半前江啓臣在主席補選中勝出,對岸並未循例拍發賀電的保留態度,江朱前後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語,也無法等量齊觀。以此視角來看,時值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之際,朱在對岸釋出善意後,覆電向習近平表示,期盼今後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基礎上求同尊異。兩人的友善互動,應有助於朱未來引導國民黨扮演兩岸安全閥的角色。

朱被喻爲「政治精算師」,但換柱事件卻成爲他的沉重包袱。要想拋棄這個不名譽的印記,就得先卸下驕傲,以誠懇與謙遜的態度來促進黨內團結,並進而整合泛藍,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全黨臥薪嚐膽,如此大業可期,2024年後的臺灣方能現曙光。(作者爲佛光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