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五一”消費觀察:網紅化與年輕化

今年"五一"消費市場熱鬧非凡。

文化和旅遊部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五一"國內旅遊出遊2.95億人次,國內遊客總花費1668.9億元。

除了國內旅遊人次和消費總額的增長,出境遊同樣表現搶眼。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通報,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邊檢機關共保障846.6萬人次中外人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增長35.1%。

假期消費一直是觀察中國經濟熱度的重要窗口。在疫情過後的第一個完整的年度,"五一"消費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變化、新趨勢。

人氣旺了,煙火氣回來了,假期的氣氛也分分鐘濃了。走更遠的路,做更多的事,成爲今年"五一"消費的新風景。

肉眼可見,居民的出行半徑擴大、長途遊增多和出境遊升溫顯著,國內旅遊市場進一步走向三四線城市,網紅熱點火速切換。

一些以往不太知名的"小地方"藉助差異化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成功出圈,把"下沉式旅遊"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些"小地方"獲得大衆青睞,成爲傳統熱門旅遊目的的"平替"。

放鬆治癒,遠離喧囂,和Z世代不跟風、不盲從的心理不謀而合,他們換個地方體會歲月靜好,這些訴求在小城旅遊中得到了滿足。

有趣的是,必打卡的網紅景點風水輪流轉,散佈在五湖四海又殊途同歸,所謂的網紅小吃總也少不了澱粉腸和臭豆腐,還有那句永遠說不膩的"我在這裡很想你"。

除了旅遊目的地的"大而化小",旅遊消費的對象也從實物走向了"虛實結合"。

"五一"假期,北京的朋友就深刻感受到了,一半人在工體爲國安吶喊、一半人在"鳥巢"合唱"奢香夫人"的精神消費碰撞。

相比於商品消費增長較溫和,特色餐飲、演唱會、音樂節卻異常火爆,體驗式消費受到大衆空前的追捧,爲情緒價值買單的年輕化消費,成爲一種迴歸後的瘋狂釋放。

冷場幾年後的演唱會音樂節,在今年終於迎來爆發。演唱會和音樂節像跑馬燈一樣各地輪轉,搶票成爲人們娛樂生活的新日常。

富有旋律的假日生活,讓人們愛不釋手。Live的時刻,把擁擠、昂貴、小到看不見的表演者統統拋到腦後。前奏一響,便短暫脫離了凡庸的日常,濃縮了回憶、愛意、分離、青春。

這個"五一"消費不太一樣,留給每個人的回憶更是不盡相同。但火速崛起的網紅城市在"千城一面"中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文旅消費在"千篇一律"中回答好"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問題,卻都是總結假日消費、體察國民經濟細枝末節的好問題。

北京商報評論員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