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創新打通穩外貿堵點
來源:經濟日報
2025年開年至今,全球經貿格局在多重挑戰中持續震盪。我國外貿規模在經歷2024年創歷史新高後,正面臨更爲複雜的外部環境,應進一步以開拓創新精神做好穩外貿工作,積極應對外部變局,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穩外貿的有利條件正在集聚。一方面,政策工具箱持續釋放效能。商務部近期提出四方面措施,着力組織外貿優品內銷活動、推動內外標準認證銜接、加強內外貿一體化政策支持、建設綜合服務平臺,爲企業提供從市場開拓到風險分散的全鏈條支持。例如,“外貿優品中華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幫助外貿企業依託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實現內外貿協同發展,這一舉措既是短期積極應對外部衝擊的有效手段,也是長期優化貿易結構的戰略佈局。另一方面,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作爲外貿高地,在新興產業、高端製造以及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接上的先發優勢,成爲穩住外貿基本盤的關鍵力量。
不可忽視的是,穩外貿仍面臨雙重考驗。從外部看,國際規則博弈加劇,發達國家通過各類機制主導數字經濟、環境標準等新規則制定,我國企業適應成本增加。從內部看,產業結構趨同導致的同質化競爭尚未根治,部分領域仍依賴傳統路徑,品牌化、綠色化轉型亟待提速。此外,服務貿易基礎設施滯後與標準認證壁壘,制約了高端生產性服務領域的突破。
破題之道在於以系統性創新打通堵點、激活全局。
首先,要強化技術賦能與規則引領雙輪驅動。技術創新不僅是產品升級的根基,更是參與全球治理的通行證。通過推動人工智能、數字化供應鏈等技術應用,企業可重塑貿易效率;同時,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如在自貿試驗區試點《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中的規則條款,爲擴大制度型開放探路,讓更多包括外資企業和外籍個人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受惠,爲我國加入國際高水平經貿協議提供實踐支撐。
其次,要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商務部提出的“外貿優品內銷”並非簡單市場拓展,而是通過標準銜接、平臺搭建和政策協同,推動國內外市場從“物理疊加”轉向“化學融合”。例如,統一國內外產品認證標準,可降低企業轉換成本;建設“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則能破解外貿企業本土化運營的盲區。
再次,要優化區域協同與產業生態。三大區域需更加註重錯位發展:京津冀可依託航空航天、醫藥健康等新興產業擴大出口優勢;長三角應發揮“新三樣”產業集羣效應;珠三角則需鞏固機電產品技術長項,培育綠色貿易新動能。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持續擴大等配套措施,將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供保障。
當前,穩外貿的重要內容之一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我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爲中國在世界經濟風高浪急的現實中穩健前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政策創新、技術升級等因素不斷形成合力,中國外貿必將以開拓者的姿態,爲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寫下更生動的註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