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持續心肺復甦 VS 復甦過程中轉運

對於院外心臟驟停(OHCA)的患者來說,有的是在現場進行心肺復甦,而有的則是在運送患者去往醫院的過程中實施復甦,運送方式因機構和地區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既往數據顯示,心臟驟停期間的運輸率存在很大的差異,一些醫療服務機構幾乎運送所有的病人,而不考慮患者是否恢復自主循環,另外一些醫療服務機構不運輸沒有恢復自主循環的患者。目前還不清楚這兩種方式對復甦的質量是否有影響。

今年9月,Brian Grunau等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心臟驟停期間轉運患者”和“持續現場復甦”兩種方式與患者出院時的存活率的關係。

從復甦終點聯盟(ROC)心臟流行病學十個註冊的研究地點,納入了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間連續接受急救醫療服務的非外傷性OHCA患者。對每名患者的隨訪持續到出院或死亡之日,不論這兩種情況何時發生。

心臟驟停期間轉運定義爲在自主循環恢復之前開始向醫院轉運。其他被劃分爲接受現場復甦。

研究共納入43 969例患者,平均年齡67歲,37%爲女性,86%的心臟驟停發生在私人場所,49%是由旁觀者目擊或急救醫療服務人員目擊,22%有最初的可電擊心律,97%接受院外高級生命支持治療,其中11 625例(26%)患者接受了心臟驟停期間轉運,32 344例(74%)患者接受了現場復甦,直到恢復自主循環或復甦終止。

上圖顯示了10個研究點之間關於心臟驟停期間運輸比率和出院總生存率的關係圖。研究區域從現場到醫院的平均運輸時間相似,中位數爲9.9分鐘。

在心臟驟停期間接受運輸的病人存活率爲3.8%,在現場接受復甦的病人存活率爲12.6%。試圖進行院外復甦的平均時間爲21.8(11.8)分鐘。共有17 468人(40%)實現了院外自主循環的恢復, 18 373人(42%)在院外終止了醫療護理。

在包括27705名患者在內的傾向匹配隊列中,與持續的現場復甦(1557/18 299[8.5%])相比,接受停搏期間轉運患者存活至出院的比率(372/9406[4.0%])較低。與持續現場復甦相比,停搏期間轉運患者的良好神經預後比率低。

在這項大型多中心、時間依賴傾向性評分匹配的隊列研究中,對於發生院外心臟驟停的患者,驟停中轉運與持續的現場心肺復甦相比,生存至出院的概率較低。同樣,驟停期間轉運患者出現良好的神經預後概率相對較低。總的來說,儘管那些在驟停中接受運輸的患者有更好的特徵,但驟停期間的運輸與不良後果顯著相關,從而支持急救醫療人員應該在現場投入精力和專業技術,而不是優先運送患者到醫院的戰略。接受驟停期間內轉運的倖存者大多數在到達醫院前就已經恢復自主循環,這就提出了關於醫院對驟停期間內轉運的倖存者的貢獻度問題。

研究發現驟停期間的運輸和生存率的關係與轉運的時機有關。

1) 在心臟驟停的前15分鐘內轉運,與生存率顯著降低相關;

2) 在15到30分鐘之間,結果是中性的;

3) 但是,心臟驟停超過30分鐘轉運與存活率的提高有着顯著的聯繫。

這些發現提示,驟停期間轉運降低生存率的原因可能是:對於心臟驟停的患者,在心肺復甦早期轉運是不利的,而30分鐘後運輸則有益。此外,那些在驟停30分鐘後被送進醫院並存活下來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到達醫院前成功地復甦了。

對於自主循環恢復之前轉運的不良結果,作者認爲有幾種可能的解釋。儘管有新的基於醫院的復甦策略(如體外心肺復甦) ,但在許多情況下,傳統的高級生命支持可以在院外完全實施,因此沒有明確的醫院優勢。因此,運送正在進行的心肺復甦病人的後勤障礙可能會損害或延遲包括心肺復甦質量在內的操作。而一些研究中認爲,運輸過程會降低按壓質量。此外,挪動病人也可能干擾如除顫或給藥這些復甦操作。在復甦過程中的運輸也可能會干擾復甦人員的注意力,阻礙提供高質量的心肺復甦和治療可逆的病因。該隊列研究不包括基於醫院的有創復甦技術的數據,如體外心肺復甦,冠狀動脈造影或先進的監測技術,但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在醫院進行復蘇的病人被認爲有資格接受新的有創性治療。

點擊“在看”,看看你的好友都在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