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懂孩子再來談教養!3 大法則教你輕鬆與家中青少年和平共處

▲(圖/《他們在畢業前一天爆炸》官方粉絲專頁

在上篇,我們從生心理逐一釐清叛逆一詞的成見,那到底該如何與青少年階段孩子和平相處呢?

身爲新手父母陳志恆老師說:「首先需要懂!」

很多人都覺得教養孩子就是管、就是教,沒什麼大學問,但有當過爸媽的人就知道,從孩子還沒出生開始,就得不斷地學習,比如胎教。等到孩子出生,接着必須學會判讀他爲什麼哭?需要什麼?然而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的需求與變化,父母理所當然的也必須保持彈性地隨時更新自己的教養知識。

以下是志恆老師與青少年相處的 3 法則

1. 先調整心態:接受和放下

▲(圖/電視劇妹妹》官方粉絲專頁)

誠如上篇所提過的,「孩子從兒童進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一方面需要仰賴父母的照顧,另一方面又強烈想要自主獨立。這時的父母必須先學會調整心態,接受孩子即將成爲一個獨立個體事實,並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將他們視爲大人,適時地放手。

因爲當父母越想要管控時,孩子會掙脫得越用力親子間的衝突就會更嚴重,不但父母覺得生氣難受,孩子也很痛苦,最後形成一個難以打開的死結。

2. 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多聽少說

▲(圖/電視劇《妹妹》官方粉絲專頁)

明白「叛逆」這件事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後,再來還必須學習使用「有效」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志恆老師分享,他經常碰到父母埋怨,爲什麼明明已經跟孩子說過好幾百次,但一點用也沒有,孩子仍然故我地當作耳邊風?這時,他總會巧妙地反問:「既然知道是無效的話,那麼爲什麼還要一而三,再而三地繼續講呢?」

對於國、高中階段,這些年齡稍長的孩子來說,其實事情的對錯,他們大抵都能區分,父母重複說教的內容,只會讓他們覺得嘮叨、厭煩。因此比起劈頭就念,父母更該在意的應該是「爲什麼孩子明知道是不對的事情,但卻還是去做了?」,背後肯定有着極待被理解的原因

別急着表明自己的看法,先試着聽聽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的話聽懂,後續纔會有討論和溝通的空間

3. 找尋行爲背後的正向意義:理解後肯定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大概想問:「難道我就只是聽,都不迴應嗎?」當然可以迴應,但是迴應的方式必須有技巧:先是迴應情緒感受,再來正向肯定行爲。志恆老師使用簡單的情境舉例

先-迴應情緒感受

▲(圖/學校 2015 劇照

當孩子和父母分享快樂的事時,可以回覆他:「聽到你分享這件事很開心」;反之,如果是遇到挫折和難過時,可以使用同理心情回覆:「從你敘述這件事的口氣,我感受到你對這件事是很憤怒的,你感覺到很難過、很委屈等等」,不需要特別去說教或是分析問題,因爲多數的孩子其實只是想要一個傾聽的對象

後-正向肯定行爲

如果孩子願意再進一步分享的話,下一步要做的是「肯定行爲背後的正向意義」。意思是,或許孩子的行爲本身是不對的,但他會這麼做,有着潛在的正向意圖,需要父母循序漸進去發現並理解。比方說孩子考試作弊,很有可能是因爲想要考高分,討爸媽歡心。

▲(圖/《模犯生》劇照)

這時候便可以這麼對孩子說:「聽說你考試作弊,我相信你是想要考高分才這麼做的,可見你是在意成績的。看見你這麼注重課業爸爸媽媽很爲你感到開心。也許你也很擔心爸爸媽媽看到你的成績會不開心,會被責罵,可見你其實是很在乎爸爸媽媽的感受,我們很感動。」

事件中找到表現不錯,或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去鼓勵他,讓孩子明白自己可能是可以被理解的,當然,該糾正孩子的還是要教,也要讓孩子承擔行爲的自然後果,但是,當這麼迴應時,他們就比較願意敞開心房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提醒。

雖然這套「公式」聽起來有點繁瑣,但習慣之後,便能很自然地套用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在孩子 18 至 20 歲以前,這段學習成長的過程雖然不易,但換個角度想,能夠被孩子需要與信賴,也何嘗不是一件挺有成就感、幸福的事呢?

延伸閱讀:

何謂善?何謂惡?在你認真傾聽他們的內心之前,青少年叛逆有理、獨立無罪!〈上〉

家暴迷雲】「老師,你真的會幫我嗎?」十年輔導老師生涯,他用細心和耐心撫平每一位受傷孩子的心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