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魚式消費”如何重構消費意義?

今年春節,憑藉一支秧歌舞和精彩的轉手絹表演,宇樹機器人一夜爆火。由於價格昂貴,租賃比購買更具性價比,因此春晚同款機器人成了閒魚上的“新寵”,並且供不應求,而閒魚賣家也意外成爲這場科技熱潮的最大收益者。

閒魚上不少商家打着“春晚同款”標籤出租,日租金從5000到15000元不等,浙江一位小夥敏銳抓住了這個商機,果斷購入機器人在閒置平臺出租,檔期已排到五六月份,今年已回本賺超20萬。

這顛覆了不少用戶過去對於閒魚的刻板印象——只是藏在互聯網角落裡,一部分人用來淘便宜貨的跳蚤市場。

現在的閒魚更像是一個龐大的循環經濟體,裡面的商品琳琅滿目,而且人潮洶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將閒置物品掛到線上二手交易平臺“賺錢回血”,同時樂於在平臺上淘選“心頭好”,他們在“買家”和“賣家”的身份之間自如切換且樂在其中。

在這個大賣場裡,閒置交易的價值也需要被重估。在傳統的電商交易之外,閒置交易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商業循環。

對於11歲的閒魚來說,它已經不能僅用“二手平臺”來概括,從2020年上線“會玩”社區、2023年的“海鮮市場”,再到2024年上線可上傳簡歷的“閒魚副業”,認準電商退換貨的“閒魚奧萊”頻道,用閒魚總裁季山的話來說,“閒魚不想只做二手”、“沒有人說閒魚不能做新品”,在電商賽道已經足夠卷的當下,關鍵是“找到差異化的競爭”。

往長遠來看,這可能也是國內消費市場的一種深刻轉型。消費者更加追求商品交易的性價比,導致了電商平臺都在卷“低價好貨”,而閒置交易則提供了另一種彎道超車的抵達邏輯,而且讓用戶能夠以賣家的身份加入這個循環市場之中。

這場轉型在這幾年同樣有跡可循,爲了促進經濟復甦,國家層面加大了對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在春節期間,二手交易市場就成爲消費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比如爲了應對春節後用戶置換高價值物品、清理閒置的剛需,2025年開年伊始,閒魚推出了年度活動“富蘇季”,“上閒魚,有錢花”成爲核心主題,來呼應年輕人“錢包富蘇”與“生活富蘇”的雙重需求。

活動帶來了更多用戶加入到這股消費浪潮中來。比如在小紅書等社區,有用戶分享自己研究閒魚7天賣了80單的經歷,有的用戶則是分享閒魚撿漏教程,有人通過閒魚省錢,有人通過閒魚賺錢,而更多的人則是買賣兼顧,實現了“賺上加賺”和“錢更值錢”,這也重新定義了閒置交易的價值。

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平臺對年輕人消費觀的精準洞察:他們不再盲目追逐消費主義,而是通過循環經濟、興趣變現和理性選擇,實現“錢包富蘇、生活富蘇、快樂富蘇”的平衡。同時體現了年輕人對“斷舍離”與“儀式感”的雙重追求:既通過清理閒置獲得經濟回血,又以購置高性價比物品開啓新生活。

01 | 閒魚裡的“新消費現象”

“不是新品買不起,而是閒魚更有性價比。”

作爲“日均打開閒魚上十次”的重度用戶,25歲的君君將閒魚視爲生活的一部分。

從學生時代的“斷舍離”到工作後的“副業創收”,她的消費模式折射出年輕一代“循環經濟”理念的興起,也是閒魚作爲新型社區化平臺迎來的機遇。

這背後,大衆消費觀正在發生變化。橫向對比來看,當日本經濟發展到類似的階段後,消費者也會明顯更看重商品的性價比。當然這建立在商品的品質之上,過去討論更多的是在生產和運營端如何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商品,而現在閒魚則給出了抵達新消費主義的另一種路徑。

隨着互聯網社區的發展,在交易前置的比價以及種草已經是用戶根深蒂固的消費動作,Z世代用戶不少人也養成了“下單前先上閒魚比價”的習慣。

根據《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的調查,41.0%的受訪年輕人在購物時經常進行比價,19.3%的受訪者表示購買任何商品都會進行比價。閒魚甚至推出了“搜索商品查看行情價”功能,幫助用戶利用比價工具來進行合理的消費決策。

而在閒魚的比價與消費,也確實爲用戶帶來了更優惠的價格。因爲這本質上是利用循環經濟的機制,以“低價”獲得良好的商品與消費。

其中,卡券消費的增長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以電影票爲例,閒魚經常會出現因臨時情況轉售的電影票,其中價格有時候能夠低於購票平臺的五折。在互聯網一衆抱怨電影票貴的輿論環境裡,閒魚確實給影迷提供了一個進入影院更優惠的入口。

除了高性價比的品質消費之外,閒魚還體現了這種新消費觀念的另一面,也就是對情緒價值的消費增長。

經濟學者香帥曾經提到,當下用戶的消費需求正在發生顯著的分層,一方面更追求商品性價比,另一部分用戶的消費理念從“有用性消費”向“有益性消費”轉變,更加註重精神層面的體驗和價值,開始追求情感共鳴、個性化和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單純的功能性產品。

用戶願意爲有情感價值的消費買單,這在穀子經濟的火爆就可以看出,這種新的消費趨勢同樣可以通過閒魚實現。

閒魚近兩年來谷圈商品的訂單持續保持三位數增長,數據顯示,閒魚2024年的興趣賽道二手交易火爆,其中谷圈閒置交易單量年同比增長170%,卡牌增長108%,潮玩盲盒增長473%,明星小卡增長51%。

究其原因,是因爲循環經濟的特性,讓閒魚正在成爲年輕人更低成本探索興趣的“試驗田”。與物質消費不同,興趣消費很容易出現“入坑”再“退坑”現象,而周邊衍生商品在這個過程中耗損度低,也非常適合在閒魚上轉手。

數據顯示,閒魚上的興趣類商品累計1.5億件,45%的交易與愛好相關。二次元、漢服、騎行等興趣圈層在閒魚爆發式增長。其中騎行裝備交易量增長284%,用戶分享騎行路線、裝備評測,還形成了“興趣——交易——社交”的閉環。

這揭示了閒魚在交易屬性外的另一重屬性——社交。2024年年中,閒魚總裁季山跟一位玩高爾夫的奧運冠軍聊天,對方是左手持杆選手,並告訴他,“那個杆子非常難買,只有在閒魚上能買到,而且在平臺上還認識了大量左手持杆的人”。

龐大的商品的使用與興趣需求彙集,讓不少用戶看到了從買家轉向賣家的機會。有閒魚的深度用戶告訴界面新聞,自己一開始是在閒魚上淘便宜的電影票,在最近幾年,逐漸開始將自己閒置的物品賣出,現在已經成爲了每個月相對固定的收入來源。

這位用戶的經歷不是孤例,閒魚的低門檻特性使其成爲年輕人輕創業的“試驗田”,讓賣家和買家的身份能夠輕易轉化,也讓雙方實現了雙向奔赴。

這具體體現在,一方面,更多的年輕人正在追求斜槓青年的生活,且不追求過重的創業模式。另一方面,閒魚有着龐大的用戶與興趣圈層,包括超過10億的註冊用戶和活躍的交易市場,爲創業者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客戶羣體。大量興趣圈層的形成,能讓創業者迅速找到高粘性的用戶。

而且相比於其他電商平臺,閒魚的開店門檻更低,也不需要投入太高的運營精力和成本。界面新聞此前曾經報道過,對於一些進入電商平臺的新商家而言,電商平臺的流量和運營成本較高,往往難以在短期內盈利。而對於閒魚上的“輕”創業者而言,接觸用戶往往更加容易。

02 | 閒魚背後的消費新風向

閒魚這股閒置經濟的清風,吹動的是新的消費方向。

2025年初,中國消費市場表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來自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全國消費相關行業日均銷售收入與上年春節假期相比增長10.8%。其中,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同比分別增長9.9%和12.3%。

市場正在釋放出更多復甦的信號,爲了促進這一變化,國家推出了大量以舊換新和補貼政策,來鼓勵大家消費。政策層面也希望通過循環經濟規劃,來刺激經濟的發展。

早在2022年,有關部門部門就在相關文件中指出,到2025年,廢舊物資循環利用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豐富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勵“互聯網+二手”模式發展,促進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規範發展,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曾在之前的採訪中提到,閒置經濟的本質是一種存量經濟,是對物品不同生命階段的共享。共享的本質不是刻意創造閒置,而是合理消化閒置,以有限資源服務於更多羣體。

對於宏觀政策而言,循環經濟有利於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而在這兩年提振消費市場的努力中,“互聯網+二手”模式,推動閒置經濟規模發展,同樣是刺激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想讓年輕人更多消費,也必須體察其消費需求的變化,來進行引導。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現在的這波消費並不是過去簡單的復甦或者增長邏輯,而是在重構消費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閒置交易具備撬動更大變化的可能性。從這個思維來理解,閒魚式消費正是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與消費觀的體現。

正如上述討論的,隨着消費心理的變化,這一屆年輕人正在拒絕單純面子式的消費,而是追求質價比,同時又追求情緒價值消費。

面對這種變化,閒魚通過切入閒置交易,從而在交易邏輯上重塑了商品價值。也就是李勇堅所言,通過盤活存量,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循環可能。其社區化的氛圍,又爲情緒價值找到了一個落點。

在更具性價比和情緒價值的消費需求底座上,閒魚也通過技術升級不斷匹配年輕人的新的消費習慣。平臺也在通過打造新的節日,來形成更多的儀式感,強化閒魚在年輕用戶的心智。比如以“富蘇季”IP強化與年輕人的情感連接。

值得強調的是,消費升級的本質是價值觀升級,閒魚式消費正是年輕人通過新社區重構消費意義:通過循環經濟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借興趣消費獲得情感滿足,以副業經濟激活個體價值。

03 | 透視年輕人生活智慧的“顯微鏡”

在當代年輕人的數字生活版圖中,閒魚早已超越了二手交易平臺的原始定義。它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Z世代在消費主義與實用主義之間的動態平衡,在興趣社交與副業經濟中的創造力,以及在環保理念與生活美學中的價值選擇。

通過閒魚,我們得以窺見年輕人如何用“小賺一筆”的哲學重構生活,將閒置物品、碎片時間甚至人生體驗轉化爲可流通的“社交貨幣”。

例如,有人售賣“AI代調教服務”,爲用戶定製虛擬戀人對話指令,緊跟AI技術風口實現月入過萬;有人化身“寵物媒人”,爲貓咪尋找“crush對象”,滿足都市人情感陪伴需求的同時賺取跑腿費;更有“勸醒戀愛腦”服務興起,用對話幫助沉溺者回歸理性,既解決社會痛點又創造經濟價值。

這種副業模式呈現出三大特徵:一是低門檻高創意,如用表情包製作朋友圈圖片定製;二是情緒價值商品化,如“鑑渣師”“生日歌代唱”;三是即時響應熱點,如演唱會望遠鏡租賃、淄博燒烤上門服務。

據閒魚提供的數據顯示,平臺日均交易額突破10億,上億年輕人在閒魚賺到了錢,00後佔比高達40.8%。福布斯中國與閒魚聯合發佈的“副業100”榜單更將這種創新職業形態推向主流視野,證明年輕人的“野路子”正被重新定義爲新經濟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值得關注的是“以物易物”(Swap)的復興。年輕人用粉色大衣換抽紙、用游泳技能換滑雪教學,甚至用“遛狗服務”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這種去貨幣化的交換,本質是對功利性消費的反叛:他們用物品流通實現情感聯結,用技能互換拓展人生體驗,將平臺變成“社會關係實驗室”。

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閒魚成爲年輕人踐行可持續生活的試驗場。例如,有古董電腦維修師通過改造舊設備滿足特定需求(如工地CAD製圖),讓電子垃圾重獲新生;寶媽將倒閉貓咖的二手籠具流轉給預算有限的學生,既減少浪費又創造收益;還有轉賣前任禮物時附贈故事,爲商品提供情感附加值。

這種環保實踐並非苦行僧式的犧牲,而是與精明消費完美融合。這種消費邏輯也同時打破了“新品至上”的桎梏,讓閒置流轉成爲兼具環保意識與生活美學的行爲藝術。

更深刻的是,閒魚折射出年輕人對主流消費秩序的解構。LV包與奧特曼卡牌獲得同等議價空間,年會禮品與手作玩偶共享交易熱度,傳統商品價值體系被興趣定價取代。這種價值重構背後,是年輕人對“豐裕社會”的反思——當物質過剩成爲常態,如何通過創造性流通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纔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在閒魚,每一次交易都是資源配置的優化實驗,每一筆交換都是社會關係的重新編織,每一個副業都是個體價值的另類證明。年輕人不僅在經營閒置物品,更在經營一種更聰明、更自由、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閒魚這面“顯微鏡”所聚焦的,正是Z世代在數字時代書寫的生活方法論——在有限的資源中創造無限可能,用每一次“小賺”抵達生活的“圓滿”。這也實現了對傳統消費理念的顛覆,節流亦是開源,在循環經濟中,閒魚用戶也實現了“省錢”和“小賺”的小循環。

這種“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哲學,既是對傳統消費主義的反思,亦是對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探索。未來,閒魚將繼續作爲觀察中國消費變遷的窗口,書寫消費新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