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口罩存量「倒數30天」 社區感染惡夢威脅…「這城市在崩潰邊緣」

圖、文/鏡週刊

日前香港爆發社區感染疑慮、感染人數不斷攀升,港民質疑是中港往來路線未封關所致。2月16日,臺灣亦出現首宗新冠病毒死亡案例,死者疑與3名具陸港澳旅遊史的乘客有所接觸,讓臺灣開始籠罩社區感染陰霾

由於香港持續承受「輸入病例」及「本地傳染」的雙重壓力,一位香港媒體工作者感慨,「香港已經成了另一個武漢」。儘管爲降低新冠病毒擴散可能,臺灣已於2月10日縮減兩岸往來航班、亦強化檢疫。但香港仍是臺灣重要航運對口,當中港持續往來密切,香港的疫情管理究竟如何?香港會否成爲臺灣疫情破口?《鏡週刊》帶您直擊。

2月16日下午接近2點,香港元朗公共圖書館前的廣場上,忽然出現一條「U」字型排隊長龍,從頭向遠處延伸約70公尺,急轉180度,再排了70公尺,龍尾回到了龍頭旁邊,左右相望。

立法會議員朱凱迪來到這條人龍旁邊,問一位排隊的婆婆

「這裡是派(送)的還是賣的?」

「派的,一個老闆派的,一人可以拿五個。」頭髮花白的婆婆笑着回答。

朱凱迪走近隊伍前,原在一旁的運動場接受《鏡週刊》訪問,提及1月底以來香港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市民爲了一份口罩大排長龍,當他一擡頭看見廣場上的人龍,「那裡一定就是」。

不過兩點一到,人龍動了起來,龍頭處的攤位開始發口罩,攤位上貼着是某個金屬棚架公司贈送,共送出5,000個外科口罩,1包5個,等於是1,000份,排隊的人人有份,不必實名登記、不必驗香港身分證。因此有人領完連忙一轉身再加入龍尾,希望再輪到自己時,1,000份還沒發完。

1月23日,香港首次確診兩起自武漢輸入的武漢肺炎(新型肺炎,COVID-19)案例。隔天旋即發生輸入個案病人傳給配偶的本地感染個案。截至17日中午,香港確診病例共58宗。值得注意的是,第57宗病例患者住在港島高級社區太古城,潛伏期間並無境外旅行,或接觸確診個案的紀錄,爲香港埋下「社區感染」的陰影。

依照香港現行《儲備商品條例》,特首及行政會議有權力「指明任何物品爲儲備商品」,以及「規管管制任何儲備商品的最高價格」。朱凱迪直言香港政府應依法將口罩指定爲「儲備商品」,再如臺灣由政府統一收購,依照指定價格賣出;或者由少數民間公司賣,但需要規定價格。

而香港政府除「有法不用」,對於口罩的儲備也有很大的問題

根據媒體報導,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1月底表示將有3,200萬個口罩已經或即將到達香港,「大家無需擔心」;到了2月8日,特首特首林鄭月娥向記者坦承「採購口罩失利」,政府只剩下1,200萬個口罩,只夠政府部門使用1個月;醫院管理局官員也表示,公立醫院的口罩存貨,大概只能使用1個月。

肺炎及其他病患的醫療照護全壓在香港第一線醫護身上,前線裝備卻十分吃緊,香港政府只能不斷修正指引內容,要醫護人員省着用。「像是規定遇上有發燒、呼吸道症狀且有旅遊史或接觸史的個案時,才能使用N95。而各醫院對於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可以使用裝備,又各有內規,搞得第一線人員很混亂。」

醫管局員工陣線」副主席羅卓堯說,政府再三呼籲裝備足夠,推出的政策卻讓人感覺裝備不足,搞得現場醫護人心惶惶。他觀察,武漢肺炎在港已出現類似社區感染狀況,凸顯早前醫管局員工陣線曾發起醫護罷工,要求香港政府管制邊境,限制往來旅客的先見之明。

羅卓堯說「前端不做,我們(醫護)後端會累死。」只是港府終究沒接受封關建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日面對媒體時表示,由於香港與內地的跨境人流已降至最低,香港再無「封關」需要。

隨着中國不少地方陸續封城,往來旅客的確下降許多,「像疫情剛開始時,隔離病房裡的發燒個案,10個有8個是中國來的。現在沒有了。」羅卓堯說,員工陣線接下來暫時不會再有罷工行動,會把注意力放在裝備問題上,密切注意前線人員的防護是否足夠。

「現在還只有五十多個病例,如果到時有500個病例怎麼辦?」朱凱迪認爲,口罩供應根本的問題在於香港沒有工業,所需要的物資大多隻能靠採購、進口。一旦未來1個月採購口罩或其他用品不順利,政府恐怕連基本服務都要中斷,「這個城市在接近崩潰的邊緣」。

更多鏡週刊報導【香港疫情罩不住2】糞管連通高樓多 待在家也會中鏢【香港疫情罩不住3】港府抗疫大撒幣 居民:我不要錢,要口罩【香港疫情罩不住4】醫護口罩存量只剩1個月 港議員:這個城市在崩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