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觸發了縣城抑鬱症?

任何時代都具有這一時代特有的時代病症……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是社會學持久討論的兩大命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1.爲啥會有縣城抑鬱症

刷到一個官媒發佈的短視頻,說是某某縣城年輕人因爲看小紅書上的各種時尚生活筆記,觸景生情,產生焦慮,最後被確診了抑鬱症……

咱先暫且不談這個視頻的核心思想“小紅書觸發了縣城抑鬱症”到底符不符合全部事實(因爲媒體搞事情咱普通讀者也不能聽風就是雨哈,想想背後到底是在搞啥)。

所以咱先談談“縣城抑鬱症是不是真的”以及“爲啥會有縣城抑鬱症”。

就像開篇引文所述,任何時代都具有這一時代特有的時代病症。

“抑鬱症”好像就是近些年愈演愈烈的一種時代病症。

“縣城抑鬱症”則是這一病症向下擴散的一種社會傾向。

這些是不是真的,有沒有數據支撐呢?

我查了一下: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中國患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其中,有50%的抑鬱症患者都是在校學生。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報告顯示,中國抑鬱症患者人數(還是)9500萬人。報告顯示,高中生抑鬱檢出率超40%,初中生抑鬱檢出率超30%,小學生的抑鬱檢出率超10%。

有人據此估算,抑鬱症已超過癌症,成爲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中國第二大疾病。

前不久還有一個廣爲流傳的“陰間新聞”:一位醫生記錄的值班日記顯示:凌晨一名16歲女孩因抑鬱症在家中大量服藥,被送醫搶救,但她母親的第一個問題卻是“明天女兒還能正常上學嗎?”(此類陰間新聞還有不少,比如孩子陽了、孩子病了,家屬竟然還“喪盡天良”地問“能不能上學”……真實性存疑,但也不排除有這樣的家長,我們的社會運行機制對於人的“頭腦固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縣城抑鬱症,我沒查到具體的數據,僅從零星的網絡發帖中得知:在小地方即便懷疑自己有抑鬱症,也難以確診,因爲小地方的醫院壓根兒也沒有精神科、心理科等相關科室。在小地方如果得了抑鬱症,會被周圍人冠以“精神病”,所以很多人更不敢公開求醫問診,進一步加劇病情,最後可能真的“精神病了”……

總而言之,中國的抑鬱症患者人數確實很多;並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小地方如果得了抑鬱症更難辦等等,這些都是事實。

2.全賴小紅書嗎

經典的問題來了——爲啥以前沒聽說什麼抑鬱症呢?

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印象”,但並不全部符合事實。

經典的回答就是——以前就算得了抑鬱症,大家也不知道那叫抑鬱症。

一言蔽之,沒聽說,不代表沒有。

但從客觀角度來說,現在比之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抑鬱症人數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因爲時代變化的很快、社會生活方式也在變。

儘管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信息爆炸導致心理落差從而誘發了抑鬱症”,但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誘因。

於是,小紅書被媒體拉出來突突,就有了符合大衆心理的一個很聰明的選擇了。

因爲——小紅書的網絡生態位太突出了:女性、小資、精緻、有錢……

唯獨很缺乏那種“哭窮、解構生活、反映社會問題”等“陰暗面現實內容”,就算是“哭窮”也大多是美女在擦邊——看我窮得連衣服都穿不起了……

這個base在上海的網絡平臺滿足了很多色狼朋友的窺探欲,沒想到也在客觀上給小地方的少男少女們帶來了“心理落差”。

這也是客觀存在的。

但如果說“小紅書觸發了中國的縣城抑鬱症”……那也太瞧得起小紅書了,它纔多少日活啊,要揪出一個靶子來打,這個靶子也要夠大夠醒目啊,難道快手就因爲“土”而躲過一劫?那抖音呢?太大了不敢打……

我也不咋喜歡小紅書,但這個帽子太大了,它沒那麼大的腦袋。

3.大家該咋辦

對於小地方的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放平心態,別那麼卷。

有功夫還是帶着孩子出去旅遊旅遊——

倒不是讓ta增長見識啥的

而是讓ta看看,外面比咱過得糟糕的人更多……

現實生活並不都是小紅書那麼裝腔作勢……

很多網友在評論區也一針見血,誰拿小紅書的筆記當新聞看啊,圖一樂就得了。

但年輕人不懂啊,坐在井底就認爲天就是井口大。

除此之外,也沒啥更好的辦法吧。

這是一個時代發展必經之路,誰也避不開。

從好的一方面來講,其實抑鬱症高發也在客觀上證明了今天的人們普遍認知水平提升了,心理狀態更敏感了。

我是這麼理解的,也不知道對不對。

並不是說得了抑鬱症是啥好事,而是儘量積極地觀察社會吧,同時也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這個世界很大,啥奇葩人和事都有,看得多更應該承受得多,而不是看得越多就心理越崩潰。

社會也許不相通,但人性一定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