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公司加速剝離不良資產,行業共探優化資產質量路徑
最近一個月,包括北銀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等在內的多家消費金融公司(以下簡稱“消金公司”)相繼發佈了10期不良貸款轉讓信息。各家消金公司出清不良資產的節奏似乎越來越密集了,這一現象引發市場關注。
1、密集轉讓不良資產:高頻、量大、價低
11月1日,捷信消費金融(以下簡稱“捷信消金”)在銀登中心發佈了兩期個人消費貸款不良資產項目的拍賣信息,涉及本息共計7.7億元。首期資產包以255萬元的起拍價出讓,僅爲原值的0.24折,而第二期折扣更低至0.21折。這批資產的加權平均逾期天數長達2577.49天,超過七年時間,這一事件引發行業熱議。
事實上,今年消金公司出清不良資產的力度正在加強。比如某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今年10月連發四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消費貸款)轉讓項目,未償本金總額超過21億元,折扣比率基本在1折以下,平均逾期天數達622天以上。另一家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今年年內已發佈60期個人不良貸款轉讓,未償本息超過90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消金公司批量轉讓的不良資產規模已遠遠超出2023年全年。
總體來看,近期消金公司不良資產轉讓呈現出幾個特點:一是不良資產出清明顯步伐放快;其次是出讓的不良資產規模較大。有媒體統計,截至10月14日,已有13家消金公司在銀登中心掛牌轉讓超過100期個人不良貸款資產包,未償本息接近200億元。另外折扣力度也較大,多家機構的轉讓都在1折以下,被業內戲稱爲“清倉大甩賣”,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2、不良率攀升,消金公司業績承壓
消金公司加速出讓不良資產,背後影射的是消金行業不良資產規模增加、不良率攀升的趨勢。有業內人士表示,消費金融行業整體不良資產規模呈現上升趨勢、今年年消金公司不良率攀升,是消金公司加速出清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
不良率上升的背後又和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借款人還款能力降低、行業貸款准入門檻相對寬鬆、機構風控能力不足等因素息息相關。
由此看出,各家機構加速轉讓不良資產的行爲,實質上是應對當前不良資產壓力的一種積極自救與“去風險”。
以某頭部消金機構爲例, 2020年-2023年末,該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爲19.44億元、27.92億元、37.25億元、44.65億元,不良率依次爲1.78%、1.83%、2.22%、2.46%,均呈現連續增長趨勢。
不良率上升已經成爲了消金行業最近幾年的普遍態勢。再看另幾家頭部機構也呈現出同樣的狀況。爲何近幾年消金公司不良率不斷攀升?這或許是受到當前經濟大環境與行業大環境的影響。
消費金融行業和其他貸款業務不同的是,消費金融是深植於消費場景的,受國內消費大環境的影響較大。近幾年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了消費者的收入與還款能力,導致逾期率上升。
其次國內信貸政策的放鬆,進一步降低了消費信貸的門檻。消費金融行業的用戶本就相比商業銀行更加下沉,這部分用戶本身的還款能力較弱、經濟狀況不穩定,抗風險能力低,這就導致這部分羣體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更增加了消費金融公司的風險。
然而,即便消金公司面臨不良率上升和貸後管理的壓力,行業的競爭依然越來越激烈。近年來,消費信貸市場的競爭逐漸白熱化,利率不斷下降,導致利潤空間收窄,一些機構爲了追求規模增長而忽視了風險控制,進一步加劇了不良資產的增加。
消金公司一邊面臨巨大的貸後與逾期風險,一邊面臨獲客增長的壓力。在當前環境下,這兩者其實是有一定衝突的,消金公司必須在獲客增長與風控穩健之間維持平衡。
諸如捷信消金等機構通過加速批量出清不良資產,固然可以暫時去風險,緩解壓力。但這種方式更像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模式,只能從表象上緩解壓力,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也會加劇市場對消費金融資產質量的擔憂。
不良率攀升、資產質量下降,這種現象向下層層傳導,最終必定會對消金公司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2024年上半年,長銀五八、錦程、陽光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均出現淨利潤下滑。其中,長銀五八消金淨利潤下滑 65%,錦程消金下滑48%,陽光消金下滑48%。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營收下滑並不顯著的情況下,這些公司淨利潤大幅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良貸款率上升導致增加撥備,進而侵蝕利潤。另外,行業降利率大勢下,線上投放成本增高,也增加了機構的經營壓力。
3、多管齊下,行業共探解決之道
面對不良資產,除了加速轉讓,各家消金公司也是多管齊下,比如嚴控增量,提升准入門檻、加大自營催收能力建設等。
比如,某頭部消金公司負責人從數字徵信、互聯網調解、互聯網法院方面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完善既有數字徵信體系,探索公共數據向持牌徵信機構開放的新模式,使數據依法合規應用於信貸領域;二是加速落地線上金融商事調解中心;三是加大互聯網法院的區域佈局,突破法治資源供給瓶頸,有效打擊“黑灰產”降低信用成本,形成信用閉環。
另一家消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司融合人工與智能風控,建立風險控制管理體系。一方面,嚴格落實“親核親訪”、“面談面籤”原則,深入瞭解客戶真實工作、生活情況,確保客戶身份明確、借款用途合規,對客戶的還款能力、貸款用途等進行覈實、調查,防範貸前欺詐和僞冒風險。另一方面,利用機器學習算法,藉助大數據平臺和決策引擎的協同應用,自主研發自動化審批模型並持續推動更新迭代,在有效降低欺詐風險、準確評估違約概率的基礎上,簡化辦理手續,提高作業效率。
中郵消金提到,2024年上半年,完成針對較優質客羣的業務模式、產品要素和風控政策設計,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業務框架下,提升客戶體驗,增強產品競爭力,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壓降風險。同時,通過資產結構調整、資產質量保衛戰等各項工作的加快推進,實現了資產結構持續優化和業務規模增長的雙重目標。
雖然各家消金公司採取的措施五花八門,但是效果又如何?到底什麼纔是有效的解決之道?對此,各家機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有機構認爲,應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智化轉型,從本質上提升行業的風控能力和資產水平,在獲客盈利和風控中間維持平衡點。也有業內人士認爲,消費金融行業不應該成爲暴利行業,應以穩健經營和風控爲首位,將盈利放在次要位置。但作爲市場化主體,做到放棄盈利又談何容易?
總體來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面臨外部壓力時,只有在風控、獲客、資產規模各方面都保持更強實力。在風控策略上,充分利用大數據與AI技術手段把好貸前審批關卡,提升信貸審覈精度,優化審批流程,降低違約風險,引入預警模型與機器學習,利用大數據挖掘客戶數據,爲風險管理提供支撐。總之消費金融公司需多維度施策,提升風控能力、優化產品結構、深化內部合規管理、加強科技賦能,以應對市場挑戰,穩健前行,才能表現出足夠的抗壓能力與應對能力。否則就極有可能在這一輪大考驗下大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