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加劇華米之爭?消費電子業或現“長坡厚雪”|投資人說

嘉賓簡介:順爲資本合夥人 張志堅

科技驅動智能化

家電以舊換新再迎風口

第一財經 高 遠:感謝張總接受第一財經專訪,4月中旬有6大行業協會是發佈“家電以舊換新”倡議,我們知道順爲資本投了一些智能家居、消費電子賽道的標的,您怎麼來看當下家電以舊換新的時點,它對一級市場接下來的影響是什麼?消費賽道是否又重新到了火熱的階段?

順爲資本 張志堅:關於家電以舊換新,首先,它肯定是會促進很多家庭產生新的需求,購買一些新的產品。

過去十幾年,順爲資本一直在關注智能硬件、消費電子,消費電子本質上還是一個科技驅動的產業。消費電子行業在科技和政策的兩方面的加持下,大小家電、新能源汽車等,整個消費賽道一直比較繁榮。

中國的消費電子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從非智能化變成智能化,今天我們看到有一個更新的趨勢——智能化被AI化。伴隨着AI技術的普及,其影響已經滲透於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因爲它能更好地理解消費者,所以它會讓消費者的體驗變得更好。

各路資本掘金智能牀墊賽道

解決問題還是製造需求?

第一財經 高 遠:我們之前對市場上的一些智能牀墊產品做了一番調研,發現其實它的價格是普通牀墊的10倍甚至20倍以上,這個行業競爭很激烈,但是它的標準又不統一,你們在選擇這類標的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哪種標的,是更看重它的技術本身?市場規模?還是技術的延展性和拓展性?

順爲資本 張志堅:智能牀墊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品類,特別是能解決一些睡眠問題,以及具備助眠效果。但我們的觀察是,這一行業目前還是一個新興賽道,它是一個新品類,還需要持續培養用戶習慣。據我們觀察,目前牀墊的智能化滲透率尚處於較低的水平,可能滲透率1%都不到。

我們認爲這是一個科技驅動型的品類,最重要的還是背後的技術含量,它是不是能真正解決消費者的一些痛點。

其實很多睡眠問題,並不是在睡覺的時候它的問題纔出現。它只是一個症狀,比如身體是不是有些慢性疾病?是不是有一些情緒問題?像老百姓說的有心事。我們認爲,大多數睡眠問題,需要通過醫療手段來解決,如果只想通過一個牀墊來解決大多數人的睡眠問題,其實有點難。

當然,一個產品推廣它的市場、消費者的口碑也很重要,所以我們雷總(順爲資本創始合夥人、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下同)經常提到“互聯網七字訣”,即專注、極致、口碑、快。其實我們做投資決策的時候,除了關注它的底層科技原理外,也關注這一技術是不是在真正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問題,然後我們再看它的第一代消費者的口碑好不好。整體的消費體驗它是一個感性的事情,它不是躺在一些冰冷的參數裡面的,所以消費者的具體體驗也很重要。

第三、我們還會看整個公司的團隊的初心正不正。雷總經常問我們一個問題,“你們考察這個團隊,覺得他們做這個品類,是出於熱愛還是他分析出來的機會?”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還是傾向於一個創始團隊,真正熱愛自己做的事,我們認爲這樣成功概率會更大一些。所以看創始團隊的初心,這也非常重要。

中國強大的供應鏈加持國貨品牌迎來爆發增長

第一財經 高 遠:中國製造這些年的品質在逐步提升,您也投過一些美妝品牌、包括咖啡機品牌,我相信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一定是解決了某些用戶的消費體驗,這類能解決消費體驗的標的,具有哪些特徵才能夠被您關注到?

順爲資本 張志堅:我們把部分消費企業的核心能力總結爲三部分:產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這當中最重要的是產品力,就是你的產品是不是足夠創新,它的用戶體驗是不是足夠好,口碑是否足夠好;第二個品牌力,要看這個品牌是不是在追求真善美,通過它的營銷方式,包括創始人對外的表達,我們都能觀察出來是否具備這個能力;第三個渠道力,用大白話講就是團隊會不會賣貨。做消費投資,這三個能力對我們來講都很重要,但凡有一個缺失,這公司可能就做不大,或者說這個產品賣不好。

中國有很多化妝品工廠,我們叫它廠牌,它可能品牌力不太強,只是在淘寶上開個小店。但中國有很強的供應鏈能力,很長一段時間只是沒有形成強品牌,所以大家都是用低價格去拼性價比,所以過去國內的中高端市場都基本上被歐美品牌佔領了。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很多新興的國貨品牌,產品力、品牌力、渠道力都跟上來了。所以這幾年我們觀察的國貨彩妝和護膚品的市場份額都在逐年大幅提升,特別在中高端水平的產品份額也在慢慢增加。

科技手段將更好體驗變成現實

消費因科技更美好

第一財經 高 遠:您過去投過咖啡機品牌,其實在咖啡的衝煮過程中,它有幾種不同的手法,比如有一刀流,有三段式等等,每一個不同的需求和手法,對應着不同的人羣,您在投資這些品牌的時候,更傾向於它在某一個專注的技術領域很強大,還是更強調它技術層面的複合性和龐雜性?

順爲資本 張志堅:我覺得都有。我們投的咖啡機品牌公司叫TBDxInc,創業團隊是來自我們中國的幾位工程師創業者。這個產品是用機器來模擬人手衝咖啡的過程,它的風味會更好更穩定。就這個公司而言,我們覺得它還是專注在精品咖啡和喜歡喝精品咖啡的人羣。

我們知道早年在中國,我們喝的都是速溶咖啡,它是一些咖啡粉用水沖泡;後來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它其實是用意式咖啡機,高壓高溫萃取出來一杯相對新鮮的咖啡,豆子以深烘爲主,口味偏苦,咖啡因會濃一些。

現如今,喝精品咖啡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這個趨勢不僅在北京、上海,在全中國包括全球範圍之內,大家都開始慢慢地喝精品咖啡了,這個趨勢非常明顯。

所以像我們投的這家公司,他們就把很多人工的部分比如自動磨豆、自動衝調、還原手衝咖啡這樣的模式,本質上是用機器來模擬人手來調參數,而且比人出品的咖啡品質更穩定一些。從投資案例上來看,我們還是相信,科學技術能高效率地提升一些門檻相對較高的用戶體驗。

投資標的一定要融入小米生態嗎?

第一財經 高 遠:小米是順爲資本重要的投資標的,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完整生態,比如說智能家居領域,幾乎所有產品都能通過小米生態聯網等。如果在生態鏈之外,你們再選新的產品或者標的,會選什麼樣的產品?它是否要符合小米生態的特徵?還是你們會找一個完全跟小米生態並不相同的標的?

順爲資本 張志堅:從順爲的角度來說,只要它是好企業、創新的企業,我們都會投,如果它能接入小米的生態,我們非常歡迎。只要我們認定的初創企業它是用科技創新,滿足了新的訴求,創始人初心非常正,我們都會去投資。我們沒有刻意地去投一個什麼樣的生態,因爲我們認爲,優秀的創業者他有不同的優秀的一面,不一定是說你加入了某個生態你就優秀,不加入就不優秀。

我們在日常的投資理念秉承的是“幫忙不添亂”的原則,這怎麼理解呢?比如我們投了一家智能硬件企業,他們願意利用小米的銷售網絡生態、網絡,我們幫它賣更多產品,我們也非常歡迎。比如它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的認知和理解,它覺得自己單獨作爲一個品牌去賣也很好,我們也非常支持它,我們其實是開放的。根據不完全統計,順爲先後投了一兩百家消費品企業,其中真正跟小米生態強綁定的可能只有20%~30%。

“華米之爭”?還是一起變優秀?

第一財經 高 遠:中國的消費電子行業中,大家喜歡把華爲跟小米做對比,華米之爭也一直被大家討論。在這個過程當中,您認爲是不是公衆太過於理想化的認爲這兩家之間會有如此大的競爭關係?而其實小米的心態是比較開放的?

順爲資本 張志堅:我覺得華爲現在也很開放,華爲是家偉大的企業,是我們非常尊重的企業,小米也是一家偉大的企業。

有時候外界看來這兩家相互競爭,比如小米在賣手機,華爲在賣手機,小米在賣汽車,華爲也在賣汽車。但你從結果來看,兩家的手機都是越賣越多、越賣越好,兩家的手機做得越來越好、成本越來越低,給消費者以更多的優惠,可以讓大家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

所以我認爲,如果一定要說競爭,那一定是良性競爭,因爲最後雙方都是受益的,一個好的競爭對手會讓你變得更優秀,大家互相變得更優秀。

所以你去看10年前的小米和華爲到今天,兩家公司都變得更加強大了、都做出了更酷的產品,這種競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

小米SU7攪動新能源車企

哪種技術路徑最優?

第一財經 高 遠:科技已經成爲當下汽車行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屬性,包括小米SU7上市之後,把整個的新能源的市場又重新攪動了一番,在這個過程當中,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目前的行業標準也並不統一,比如雷達,有的是純視覺路線,有的是毫米波路線,有的是激光路線,這個技術趨勢走向統一,是否會是在三五年內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順爲資本 張志堅:其實我們不把它當做一個標準來看,我們把它當做一個不同的技術路徑來看,最後是殊途同歸的。因爲最後追求的是更智能、更安全的駕駛體驗,只要你能做到這些,也許大家都是對的,如果都沒做到,那說明大家都錯了。它本質上還是一個自由、充分競爭的市場,不同的技術路線之間會相互競爭,最後某一個技術路線要比其他路徑有優勢,它會體現在成本優勢、高性能優勢上。

汽車本質上是一個工業品,它還是要追求規模效應,只有讓消費者滿意的技術路線纔會最終活下來。我們作爲投資人也是始終尊重市場的規律。

從失敗的創業者到投資人

更要保持敬畏心

第一財經 高 遠:您跟一級市場的其他投資人不同的地方在於,您自己過去就是創業者,而且最早投您的就是雷軍先生和順爲資本,這個過程和經歷對您現在做投資人,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順爲資本 張志堅:最大的幫助還是讓我對創業有更大的敬畏心。我是帶着問題加入順爲團隊的,表面上看,我有很多成功者具備的條件,比如我也是名牌大學畢業,30歲不到出國留學,有過一段外企經歷,隨後創業又拿到了非常優秀的像雷總、順爲、IDG這樣的機構給的錢,所以我覺得30歲之前人生非常順,甚至有點自我膨脹,覺得成功是很容易得到的。

但後來真正創業到了深水區以後覆盤,我才發現當時自己有點自我膨脹,有些自我認知偏差,沒有真正地沉下心來把事情做對。曾經雷總跟我講過:“創業九死一生,偉大都是煎熬出來的”,所以等我弄明白這些道理的時候,發現賬上已經沒錢了。

我發現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在不斷克服人性的弱點,這部分經歷讓我知道創業者是非常不容易的。365天中,你有5天能看到他很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其實360天他的內心和他的企業都在經歷很多困難和煎熬。所以當我做了投資人以後,我會以更多的同理心來看這些初創企業的企業家,爭取更懂他們。我不一定是最愛他們的投資人,但我在努力做一個最懂他們,且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他們足夠多的幫助的投資人。

免責聲明:

本文所載內容僅供專業投資者參考使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所載信息或所述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攝像:趙 力 侯天一 )

值班編輯: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