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尿牀「長大就好」? 3大原因讓2%國中生憋不住
▲小時候尿牀「長大就好了」?3大原因讓2%國中生憋不住。(圖/示意圖/青年日報)
全臺有2%的國中生有尿牀問題,爲了扭轉家長認爲「長大就好了」的錯誤觀念,臺北慈濟醫院醫療部楊緒棣主任與世界各地專家,於5月30日「世界尿牀日」前夕,共同呼籲家長重視尿牀問題。若孩子超過5歲仍會尿牀,應積極諮詢家醫科、兒科或泌尿科醫師,透過行爲治療配合適度藥物治療,治癒率可達90%,向尿牀說掰掰。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秘書長、臺北慈院醫療部楊緒棣主任指出,造成尿牀主要有三大因素,包括「夜間多尿症」體內水分鬱積,在夜晚時才從尿液排出;「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去尿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牀。
▲臺北慈濟醫院醫療部楊緒棣主任。(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楊緒棣說明,尿牀是很常見的疾病,但家長存在着一些迷思,認爲隨着年紀增長會自然痊癒,其實有些人的尿牀是不會好的,根據統計,大約7%的小學生、2%的國中生甚至1%的成人有尿牀困擾。有些人以爲尿牀多半是心理因素,事實上尿牀會造成孩子自卑與內向,治療後可以恢復心理健康。此外,很多家長誤以爲孩子是因爲睡太沉而尿牀,但臨牀觀察結果是淺眠多,睡眠品質差。
爲了扭轉這些錯誤的觀念,包含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APAPU)、世界兒童尿失禁學會(ICCS)等7個學會的專家學者們,今年2月於荷蘭開會決議,將5月30日訂爲第三屆世界尿牀日,並於5月22日發表最新的兒童尿牀治療指引,刊登在5月《英國家庭醫師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楊緒棣補充,以泌尿科而言,常用的藥物有「抗利尿激素」減少夜間的尿液製造、「抗乙醯膽鹼藥物」擴大膀胱的容量,醫師在詳細評估之後會適度給藥。行爲治療、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成功率可達90%,有效幫助尿牀兒童擺脫溼牀單,迎向乾爽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