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預警成功!人類如何防禦“天地大沖撞”?
近日,一顆直徑0.75~1米的小行星飛向地球,全球科學家密切追蹤,我國也展開多站點組網觀測。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它“如期而至”,在西伯利亞的夜空中化爲一顆火流星。
這是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
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擊成功預警。
小行星撞向地球,多國科學家成功預警
北京時間12月4日凌晨,一顆明亮的火流星在西伯利亞的夜空劃過。此時,全球科學家的目光都匯聚在它身上。一天前,亞利桑那大學博克2.3米望遠鏡就已經發現了它。隨後美國及夏威夷多個天文臺進行觀測,歐空局ESA作出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撞向地球。
這次事件我國處於監測的關鍵地理位置,星曆錶顯示,我國天黑後就可以對這顆小行星進行觀測。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姚安高精度測量平臺口徑0.8米望遠鏡、冷湖MASTA 口徑0.7米望遠鏡陣列及口徑2.5米墨子巡天望遠鏡開展跟蹤觀測,最終觀測到撞擊前42分鐘的圖像。新疆星明天文臺也利用其口徑0.5米HMT望遠鏡和口徑0.28米GY7望遠鏡開展了觀測。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彙集的全球觀測數據,在小行星抵近過程中,紫金山天文臺預測其進入大氣層的時間和位置,計算結果與國際小行星中心公告結果相當。
由於尺寸較小,這顆小行星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據悉可能有小碎片墜落到地面。
約有1200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
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消滅了60%以上的物種,恐龍就在這場災難中滅絕。如今,人類依然對“天外來客”保持警惕。
人類應該如何防禦“天地大沖撞”?首先是找出具有威脅的小行星。
經歐洲航天局測算,目前約有2.7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1200顆有撞擊地球的可能性。NASA表示,直徑超過1000米的大型小行星撞擊地球,足以造成恐龍滅絕等級的嚴重破壞,但它們更容易被觀察到,目前未發現可能撞擊地球的此類小行星;而體積較小的小行星不足以對地球造成太大的破壞,大部分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就被燒燬了。因此真正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直徑通常在140米到1000米之間,它們更難被發現,但如果撞擊地球仍可能造成大規模破壞。
爲了應對全人類共同的重大潛在威脅,多國科學家成立了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加強國際近地天體觀測領域的合作和數據共享。2018年2月,我國作爲正式成員加入IAWN網。紫金山天文臺長期致力於近地小行星的監測預警方法研究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提升,並積極論證下一代近地天體監測預警網建設。
我國將實施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
僅具備發現威脅的能力,並不能真正解除威脅。讓衝向地球的小行星“消失”,科學界想到了多種辦法。第一類是動能撞擊,第二類是核爆,第三類就是其他技術成熟度較低,更有“黑科技”意味的手段,比如引力牽引、附着推離、激光燒蝕、太陽光壓等。
目前,我國正在計劃嘗試的是動能撞擊。2023年在安徽合肥召開的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深空探測未來15年的計劃。其中提到,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計劃開展的工程包括首次實施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
吳偉仁說:“針對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一極小概率、極大危害事件,我們將對一顆數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行軌道,並在軌開展撞擊效果評oct.dreamypark.com估,實現‘撞得準,推得動,測得出,說得清’。”
今年4月2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首次向外界披露,我國將着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以應對近地小行星撞擊的威脅。吳豔華表示,中國首先要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對小行星的監測預警系統,不僅要編目,關鍵是分析判斷哪些是重危型;要對是否有可能解除這些威脅進行技術研究和攻關。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是鍾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