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青年就業的惡性循環
▲青年大談出國打工,薪資遠勝臺灣。(圖/翻攝自《2100掏新聞》)
「別再叫我草莓族,其實我也想年薪百萬,其實我也想擁有一份工作」,不過,小資青年力爭上游,到海外遊學打工卻被貼上臺勞的標籤,在國內頂着大學、碩士學歷從事餐飲等服務業會卻被認爲只想待在冷氣房吹冷氣,形成小資青年求職的惡性循環。
根據主計處公佈最新失業率調查,8月15-24歲青年失業率達13.61%,相較平均失業率4.4%,達3.09倍,高於OECD統計平均值的2-3倍間。
雖然政府一方面表示,青年失業率情況較高爲國際間普遍狀況,試圖說服民衆當經濟進展到一定階段,青年高失業率爲必然現象,所以,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家裡蹲很正常,只是期間長短不一樣。
而一方面則出臺22K等計劃,鼓勵企業聘僱青少年,然而實際上卻壓低青少年的薪資,造成高學歷崩盤,形成「高學歷、高失業,低薪資」。
這情況迫使不少頂着大學、碩士等學歷的青少年學非所用,投入門檻較低的餐飲等服務業市場,但卻又被貼上寧願待在冷氣房吹冷氣,也不願意當黑手,所以,青年遠赴海外遊學打工,在薪資較高的條件下到澳洲當屠夫,不過,卻又被用「淪爲」來形容,所以,青少年怎麼做怎麼錯,乾脆待在家裡當尼特族。
但在社會一窩蜂替七、八年級小資青年貼上尼特族、草莓族等標籤前,是否也應該反省這些負面標籤成了社會另一種光明正大壓榨青年人的藉口,因爲青年人抗壓性低、忠誠度低、對工作無熱情,所以只適合低工資高工時、高學歷低專業的工作,而忽略了其實每個世代都有草莓族、尼特族,只是恰巧七、八年級生的情況被放大檢視了。
或許進一步探究尼特族、草莓族等標籤盛行的背後,可以發現社會長期存在的高失業、高工時、高貧富差距及低工資、低生育率的三高二低等現象纔是加劇輿論對小資青年負面評價的因素,因此,政府在拚有感施政的同時,也許應該好好着手於臺灣目前社會的根本問題,而不是頭痛醫頭,再來一招22K打得小資青年毫無招架之力。
8月失業率居四小龍之首 青年失業率創近兩年新高
8月失業率升至4.4% 逼近1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