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留學交友搏感情?「勢利」纔有好人緣
▲在留學生涯中要結交到好朋友的確不是那麼容易,但只要抓到訣竅,還是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甚至是對自己未來事業與工作有益的朋友。(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宇程你好,我是一個在美國的留學生。在這裡,我覺得很難和其他國家的年輕人交朋友。和歐美當地同學沒有共同話題,我和他們介紹臺灣,他們也並不感興趣。我的英文相當好了,如果更好,會解決問題嗎?你覺得我應該如何改善現在的困境呢?」
收到這樣的發問,讓我也很有感慨。回憶起自己留學的經驗,雖然是有不少成長,但當時人際關係的人情冷暖,頗受挫折,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難堪的回憶。經過十多年,也聽了不少別人的經驗,我想,若我能穿越回當時留學的時空,我會更多重視「研究主題」,而不是「成績」──這樣,會讓我的留學收穫更加豐碩,而且可能交到更多好朋友。
受冷漠是活該?
其實留學生交不交到朋友不是單純語言能力的問題 ,到美國的時候,我的英文能力已經是相當不錯。和美國同學互動的隔閡高牆其實是生長經驗──美國的學生從小看相似的卡通、電影,聽相似的音樂成長,有聊不完的話題。只要這類話題出現,無論我英文能力多好,只得裝懂傻笑。要在別人哈哈大笑後詢問是什麼哏,真的看起來像弱智。
當年,我也和許多臺灣留學生一樣,我常想要告訴各國朋友臺灣哪裡好,而且,在臺灣的人生經驗與回憶是我們唯一擅長說的話題,但不久就會發現這個想法是自討苦吃。常常發生的狀況是,先和別人說明臺灣和中國的關係,當這個話題進行三分鐘,別人的興趣已經耗盡,會開始轉移話題。同是東亞學生,歐美學生對中、日、韓都有比較多好奇,爲什麼就獨獨不重視臺灣呢?
說到這,順便說個小小趣聞。某門課和一個華裔女生同組,約定好每次上課前一天晚上見面討論閱讀材料。快到期末的時候,有一次到了約好的時間,左等右等對方沒出現,半個多小時後傳訊說她另有要事所以無法趕到。結果,第二天九點的課,這個女生和一個歐洲男生神態親密地一起到教室了。至於前一天她的「要事」是什麼,我後來就沒興趣問了。
總之,在美國的時候,我覺得同學們真是好冷漠!
情誼的基礎,是實力
現在想起來,我在出國留學時的交友困境,實在是好傻好天真的結果。無論臺灣人或是各國人,交朋友當然有現實考量啊!二十幾歲的成年人,在人際關係有所選擇,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換位思考,難道你交朋友,不會考量誰對你比較有益嗎?
如果我是美國人,在疲累至極的課業之外要找朋友休閒,當然會找正妹,當然會找容易聊天的老鄉──如果真的要和又不正(帥)又不好聊的人交朋友,他最好能對我的事業有好處。所有的學生花大錢花時間讀研究所,不是爲了選好人好事,而是爲了未來的發展,而「人脈」當然是其中的一塊。
而事實上,「國籍」確實可以是交朋友的一個考量,例如別人就可能會想:中國愈來愈強,和中國人交朋友可以多認識這個國家;若日後可能和日本有事業合作,交日本朋友以後也幫得上忙。在這個思維下,一個美國人花時間和一個拿到學位就會回鄉的臺灣人當朋友,到底有什麼好處?確實我自己都答不上來。
有利益考量的交朋友,是理所當然;超越利益的友誼,是反常幸運。
而多數的臺灣人,如果你在國外要和一羣講實用的人打交道,卻無法靠外表、靠祖國增加優勢,你就要思考:你該如何變得更「實用」?而你的實用又是什麼?對誰來說你會實用?
主題,累積實力的地基
先不說抽象大道理,我先說一個好友 Stephen 的經驗-他不是個長袖善舞的人,英文不錯,但也不特出。他在美國的時候,卻交到不少知心、長期的好朋友。他告訴我,其中的關鍵是:研究主題。
原來,Stephen 很早就看到幾個重要的事實:(1)世界貧窮地區發展經濟,也將開始大規模工業化 ;(2)工業常常產生嚴重的污染; (3)企業減少污染是重要課題(無論是自願或被迫); (4)研究環保的人常不懂商業,而懂商業的人也不常懂環保。
因爲這些事實,Stephen 在大學的階段就開始關心一個主題:工業如何達到環保目標。他大量閱讀這方面的書籍,修讀相關課程。即使是課程與這個主題沒有直接關係,例如「中東的國際關係」這樣的課,他的課程報告也選擇研究「國際企業到中東投資面對的環保規範」。
▲花錢出國讀研究所,多數人不是爲了交朋友,要與一羣講求實用的人打交道,就讓自己成爲「實用」的人,成爲社羣中可以貢獻力量的成員。(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當他到研究所的時候,在這主題上已經有一定的累積──至少足以讓他看起來「很有價值」。Stephen 繼續修習相關課程,在上課討論過程中,幾次課堂發言之後,大家就注意到這個貌不驚人的亞洲人真是不簡單,侃侃而談、頭頭是道。當大家發現他是高手,就會樂意主動結交──也許是爲了修課順利,也可能是爲了未來成爲事業同伴。
主題,是你的硬實力
他所關心的主題,也讓他結交到真誠的朋友。他在研究所階段也參加環保議題的社團,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而且他有大量可以貢獻的知識與能力,成爲社羣中可以貢獻力量的成員,大家都樂意當他的朋友,他從沒有孤單寂寞覺得冷。
有一個長期關心的主題,不僅在交朋友上有幫助,對學業和找工作上都有好處。Stephen在研究所的論文主題和大學關心的課題是一脈承接的,因此,他早有許多已經累積的知識基礎,寫論文的時候只需要再往前進一步,就能寫出相當有品質的論文。
他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也相當順利。例如,他當時想要採訪伊利諾州環保局的高層,這不見得是容易的事。但因爲他在這個議題上做了多年功課,對方覺得他是難得的年輕人,而且可以聊很有趣的前瞻課題,所以特地抽空受訪。
從大學就開始累積知識,到研究所繼續累積學理深度,並且耕耘專業領域人際網絡,讓 Stephen 碩士一畢業,就進入美國最前端的顧問公司任職,直到現在。多聽一些他的工作內容,其實絕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的那種逍遙工作 -他自畢業以來,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非洲和印度工作,在化工廠、鋼鐵廠協助減低污染,所以通常不是窗明几淨的冷氣房 。但是他對工作滿意而自豪:既有挑戰性、遊歷四方,又打從內心相信這是有意義的事(收入也不少)。
萬事俱備少一項聽了不少人的留學經驗,加上我自己以前犯的錯誤,有幾個建議可以提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第一是關於「世界觀」。當知,我出國留學時心懷着「臺灣對我來說很重要,我覺得臺灣很美好,所以別人也應該要覺得臺灣很重要很美好」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一種「缺乏世界觀」。希望別人因爲對臺灣有興趣,因而重視我這個人,這是個天真的期待。當這個期待沒有成真,在心裡責怪別人冷漠,其實也是我那時的不成熟。在國際的場域裡,我們得先靠自己成爲優秀、可敬的人,或許才能引發別人對我們的故鄉有好奇與好感。
第二是關於「什麼是優秀」。在臺灣,我們從小被教育灌輸的優秀,是在學校內的爭奪中勝利-考試成績、名校科系。在歐美文化圈,當只盲目的鬥雞爭奪成績是很遜的;在他們眼中,「優秀」有另一個面貌:追求一個自己真正關心、擅長的主題,深入挖掘、長期累積。這個主題不必是(也通常不是)科系學科領域,例如Stephen關注的主題就是:工業中的環保手段,而且他不研究科技,而是從制度、法規、商業角度切入。
▲亞洲人從小就被灌輸所謂的「優秀」就是學業考試成績的突出,但歐美文化圈認爲,盲目追求分數高低是很遜的一件事,沒什麼值得驕傲。(圖/視覺中國CFP授權提供)
站在當時同學的角度看,他們很可能這樣描述我:「很用功的東亞學生,上課猛抄筆記,文獻都有讀,上課認真發言,英文不錯。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裡走,他沒有未來的事業計劃,他沒有在哪個課題上擁有卓越的知識見解,他不特別關心哪個領域的事務與議題……所以,我看不出來我的人生和他會有什麼關係。是的,這個同學不在我的人際關係優先順位上。」
愈思考,愈出一身冷汗。
當時出國留學前,曾從網路下載了一個列表,花了一個月把各種出國需用的物件準備極爲齊全。現在我發現,那個列表中很遺憾地少列一項,而且這一項需要花幾年時間準備:研究主題。
好文推薦
謝宇程/爲了「午餐」 他決定在國外養孩子
謝宇程/政府首長是大權在握 還是步步驚心?
謝宇程/教師的職涯,是這樣被毀掉的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