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iPhone指數 臺北排名亞洲第四

瑞銀《價格與收入》報告2015年最新版本今天公佈,其中創新提出的「iPhone指數」,臺北爲69.2,在亞洲地區排名第四,次於東京的40.5、香港的51.9,漢城的57.2。

所謂「iPhone指數」,是指該城市居民購買1臺基本款的iPhone,需要付出的工作時間,瑞銀研究團隊今年准此作爲估算全球共通衡量標準,與經濟學上長期使用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並行。

例如,臺北的iPhone指數69.2,意思臺北人爲了購買1臺iPhone需要付出69.2小時的工作時間;相對上,紐約iPhone指數爲24,紐約人卻只需工作24小時就能負擔的起。

瑞銀《價格與收入》報告,三年出版一次,以理解包括臺北在內的全球70多個主要城市,其中的物價工資及受薪階級購買力,瑞銀今年採用當地居民購買1臺iPhone需要付出的工作時間,作爲共通的衡量標準。

瑞銀指出,要衡量薪資價值,最好的方法是比較全球同類商品的本地購買力。盧森堡蘇黎世日內瓦的薪資最高,當地淨時薪可購買標準商品籃內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最多。在蘇黎世只要工作 21 小時即能購買一部iPhone 6,但是在基輔則需工作30 倍的時間纔買得起。

根據最新報告,奈洛比雅加達的購買力最低,其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數量僅爲盧森堡的十分之一。回到過去的大麥克指數,在奈洛比購買一個大麥克( Big Mac® )漢堡要花費近 3 個小時的平均工資,然而在香港僅需工作短短 9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