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證券唯一IPO項目中止審查後,仍秀出一份超同業20%的淨利潤|券業年報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崔文靜 實習生 譚丁豪 北京報道
受資本市場承壓影響,2023年券商業績普遍在2022年縮水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滑。根據中證協數據,2022年-2023年證券公司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25.54%和3.14%。
行業淨利潤整體下降之下,個別券商淨利潤跑出逆勢加速度,2023年2月1日登陸滬市主板的信達證券即爲典型之一。
其日前披露的2023年年報顯示,淨利潤同比增長17.07%,跑贏行業均值20.21個百分點。
多位受訪人士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於特色業務並不突出的中小券商來說,自營和資管是相對好突破的業務條線,尤其是自營業務。
從信達證券近年業績表現來看,自營和資管的確是其業績提升的關鍵所在,2023年自營業務、資管業務的同比增幅分別高達147.37%和209.88%。
不過,信達證券也有“頭疼事”,打造具備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有行業影響力和差異化品牌特色的精品投資銀行,是其公司戰略目標。
然而,信達證券投行收入已連續三年滑坡,2023年規模僅剩1.39億元,較2020年高峰時期跌超七成。
資管、自營拉動淨利逆勢大增
“與頭部券商相比,中小券商在人力、資本實力等方面往往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對於中小券商而言,相較於各業務條線齊頭並進、面面俱到,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路線被視爲性價比更高。特色業務的打造需要時間,在特色形成之前,先將綜合投入相對較小的業務條線做優,對於券商業績提升更爲有利。”多位券商資深人士曾向記者表達過類似觀點。
近年來業績大幅提升的新晉上市券商信達證券,走的正是這樣一條發展之路。
2020年以來,其淨利潤持續大增,年年跑贏行業均值20個百分點以上。
在券商業績普遍提升的2020年和2021年,其淨利潤增幅高達360.22%和41.59%;證券公司淨利潤整體縮水25.54%的2022年,信達證券淨利潤逆勢提升8.75%;2023年,券商行業淨利潤降幅收縮至3.14%,信達證券淨利潤增速也進一步提高至17.07%。
遠超券業均值的增速,使得信達證券淨利潤排名連年提升,2019年時尚排在71名,2022年已經晉升至25名。
在截至4月6日已經披露2023年年報的35家證券公司中,信達證券排在第15名。由於整體實力更爲強勁的券商年報披露時間往往偏早,2023年信達證券淨利潤排名有望在2022年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相較於淨利潤,信達證券營業收入排名進步相對較慢,但2022年名次相較於2019年亦提升14名,排到行業第33名。2022年,信達證券營業收入下滑8.60%,但仍跑贏行業均值11.78個百分點;2023年,信達證券營收增速僅爲1.31%,不及行業均值的2.77%。
信達證券營收、淨利潤改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從其近年來各業務條線表現來看,資管業務與自營業務可圈可點;其他業務此前三年有所提升,但2023年滑坡嚴重。
首先,資管業務是信達證券表現最佳的業務條線,2020年-2023年的同比增速分別高達74.07%、134.75%、3.93%和209.88%。
伴隨增速的提升,其資管業務收入也大幅擴容,2019年時僅爲0.81億元,2022年達到3.44億元,2023年再度翻倍至10.66億元。換言之,四年時間內,信達證券資管收入大增9.85億元、暴漲1216.05%。
相較於2019年,信達證券2023年總營收共提升12.6億元。這意味着,對比2023年與2019年業績情況,信達證券資管業務對總營收改善的貢獻度高達78.17%。
其次,自營收入提高。不過,不同於資管業務近年來的只增不減,信達證券自營收入曾於2021年近乎腰斬;券業自營業務整體下滑的2022年,信達證券自營反倒跑出12.79%的加速度;2023年,其自營增速進一步提升,高達147.37%,自營規模亦增至6.11億元,較2022年增加3.64億元。
信達證券自營業務增速與券業整體表現存在較大差異,一大原因在於其投資偏向於固收而非權益,信達證券在其2023年年報中提到,其自營業務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證券投資爲業務主線,根據市場環境動態調整權益投資敞口。
再者,信達證券其他業務業績曾於2020年-2022年連續三年提升,同比增速達到39.68%、25.91%和7.32%。然而,信達證券該業務於2023年大幅縮水28.70%,成爲其各業務條線中降幅最大者。歷經2023年的大縮水,信達證券其他業務收入回落至11.60億元,不及2020年時的12.04億元。根據信達證券年報,其其他業務包括境外業務、研究業務、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另類投資等。
投行收入持續縮水
淨利潤、資管、自營收入持續增長之下,信達證券各業務條線並非全面開花。
其公司發展戰略旨在打造的投行業務近年來業績即持續滑坡。
2020年,信達證券投行收入曾經實現135.65%的高速增長,創下5.42億元的創收新高。然而,次年開始,其投行業績急轉直下。
在新上市企業數量大增、券商投行業績普遍大漲的2021年,信達證券投行業績下滑18.82%;投行業績整體欠佳的2022年,信達證券投行收入降幅更是高達61.59%,規模僅剩1.69億元;去年IPO、再融資雙雙降速後,其投行業績進一步滑坡,同比縮水17.75%,規模降爲1.39億元,僅相當於2020年高峰時的25.65%。
不過,在當下或許不失爲好事的是,信達證券投行對股權業務,尤其是IPO業務依賴度很低,每年所做IPO項目數量極少甚至沒有。
這意味着,IPO降速和再融資規模收縮,對信達證券投行的衝擊相對不大。
根據Wind,信達證券在繼2022年12月保薦一單定增項目發行外,截至4月7日再無新股權項目推出。
IPO排隊企業中,由信達證券保薦的僅有衝刺科創板的山東華光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並且已經於3月31日被中止審查。
信達證券2023年年報中,IPO業務基本未涉及,債券業務則描述較多。
其年報披露,信達證券投行業務全面覆蓋公司債、金融債、企業ABS以及銀行間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等市場主流品種,其中包括多個行業首單固定收益類產品。
根據受訪人士此前分析,信達債券股權業務涉及較少,債券業務佈局更多,與其AMC系券商的背景息息相關。
信達證券控股股東爲四大AMC之一的中國信達,中國信達主營業務爲不良資產經營,其在日常開展不良資產處置、參與企業併購重組等業務的同時,會派生出大量財務顧問、債務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等相關業務,這些業務需要券商投行的參與,機會自然優先給到信達證券。一定程度上,只要中國信達擁有穩定的相關業務,信達證券投行業務的來源即有所保證。但由於中國信達的派生業務鮮少涉及股權業務,IPO業務更是少之又少,信達證券在股權業務方面得到的股東方支持也較爲有限。
與此同時,信達證券成立於2007年,在其建立時國內IPO保薦代表制早已實行多年,這意味着信達證券在股權業務上起步即晚。外加信達證券屬於中小券商,無論資金規模還是人才數量均較爲有限,在IPO業務上成爲後起之秀的難度也相對較大。
此外,受A股波動影響,信達證券2023年經紀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3.75%,與2022年13.80%的降幅頗爲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