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患者半數無症狀 中風機率仍大增

高達半數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症狀,往往等到中風後才發現,醫師呼籲有心臟病史或家族史的民衆儘早接受篩檢。(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提供)

臺灣約有50萬人有心律不整問題,其中心房顫動是常見的症狀,尤其以長者居多,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人。醫師指出,高達一半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症狀,當心髒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容易淤積形成血栓,無論有沒有症狀,中風風險都大增。

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心律不整暨電生理中心主任葉勇信指出,心臟顫動是由於心房不規則放電而出現快速紊亂的顫動,每分鐘可達到300次,由於快速、紊亂、沒有效率的收縮,心臟血流在心房裡流動狀態不佳,容易淤積形成血栓、血塊,並隨着血流跑到身體各處,若是跑到腦部血管,就會導致中風。

心房顫動難發現,半數患者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很多患者都是中風後住院才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葉勇信指出,每6位中風病患就有1人和心房顫動有關,無論是否有症狀,中風風險一樣高,因此需要及早透過篩檢發現並介入治療。

爲及早發現無症狀患者,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攜手嘉義縣、宜蘭縣、基隆市政府推出心房顫動篩檢計劃,運用便利型的心電圖紀錄裝置,有效找出潛在患者。據統計,2021年在嘉義縣與宜蘭縣共篩檢2萬多人,其中偵測出300多位心房顫動患者,多數都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問題。

臺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副主任李必昌說明,臺灣心律不整盛行率大概佔全人口的1到2%,成年人正常心跳爲每分鐘60至100下,新生兒爲每分鐘120至160下,當心髒節律不正常,過快、過慢或不規則都屬於「心律不整」;孩童心律不整又可細分爲心搏過速(頻脈)、心搏過緩(徐脈)、早期收縮3大類,其中以心搏過速最爲常見。

李必昌提醒,由於兒童對於症狀較不善表達,可能難以察覺病竈,有時候明明沒有在運動卻突然心跳很快,或是情緒激動時心跳加快,高達每分鐘200下,此時孩童可能會感覺到胸痛、胸悶、心悸,也可能有呼吸困難、易喘、暈眩甚至暈厥。

過往在兒童心律不整治療上仍有許多瓶頸,針對4歲以上或體重15公斤以上孩童,且藥物無法控制或症狀嚴重者,建議採取導管治療;然而過去傳統電氣燒灼術放置心導管時,需使用X光爲確認導管路徑與放置位置。

臺大兒童醫院醫師吳美環表示,1993年開始,國內在治療兒童心律不整已有不錯的成績,但看着孩子需要暴露在輻射之下,「對醫師來說心很痛!」因爲孩子很容易受到輻射傷害,比成人影響更大;所幸2016年起國際間發展出3D定位導航機器,讓孩子不再需要使用X光定位,並且在醫界努力奔走之下,於2019年成功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