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文青被圈粉 觀光客朝聖 迪化街既傳統又創新
觀光客拿着相機穿梭北市迪化街。(蔡佩珈攝)
臺北市大同區公所區長方越琦。(大同區公所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新故鄉動員令/臺北市大同區
臺北市迪化街自清朝以來,即是南北貨、中藥材、茶葉及布匹集散地,當地保留完整的歷史建築,2011年起吸引咖啡廳、文創商店等新興產業陸續進駐,使迪化街迎接年輕人及國際觀光客,加上運輸發達,促進南北貨、中藥行等傳統批發店開始經營零售市場,除販售小包裝產品、研發特色商品,也挖掘品牌故事,不落人後。
大稻埕早期因大片曬穀場而得名,霞海城隍廟文宣組負責人吳孟寰表示,原住艋舺的同安人因1853年的頂下郊拚移居大稻埕,逐漸形成商業聚落,尤其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附近的大稻埕開始茶商林立帶動迪化街發展,商人生活所需用品相關店家紛紛進駐,逐漸形成中藥、南北貨、布匹與茶葉集散中心。
抓住人流 批發改零售
時光推移,店家從腳踏車、三輪車改用車輛進貨,迪化街狹窄的街道不適合部分傳產上下貨而紛紛外移,但迪化商圈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徐慶棋表示,街道建築在前臺北市長陳水扁推動都市更新得以保存、修復,其歷史價值吸引新創產業租下空店面,讓迪化街迎來新客羣。
南北貨「五色本物」第三代經營者史家瑜表示,物流發達、網路資訊透明,不少業者往更便宜的上游批貨,使批發客羣越來越少,且小家庭及觀光客變多,300克起跳的大包裝反而不便購買,現在改成150克就能買,並設計新包裝迎合年輕世代喜好,她打趣說,曾有老顧客驚訝地問「這樣(指小包裝)也有人買?」,但現在趨勢正是如此。
因應需要 中藥生活化
南北貨第三代經營者李日勝表示,以前做批發客都是談好價格與重量即成交,不需額外思考行銷、推廣,但「人流就是金流」,如何讓觀光客、年輕人踏進店裡,創造日後光顧機會,是傳統批發商必須做的突破,所以店內增聘人力着重介紹南北貨及料理方式,並不時推出雞湯、佛跳牆等即食商品,提升外食族與年輕族羣接觸南北貨的意願。
黃長生藥行第三代經營者廖庭妍指出,因兩岸貿易頻繁、中藥材取得管道變多,批發客減少、零售客羣增多,自然要體貼客人需求,並研發結合中藥材的生活化商品,如藥浴包、防蚊藥包、特製滷包等。
廖庭妍認爲,轉型看似複雜,其實只是因應消費者需要,特別是近年新產業進駐,帶來許多原本不會光顧迪化街的客人,讓中藥行有更多機會被看見,彼此關係有如「魚幫水、水幫魚」。
產業進駐 帶來新活力
爲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漢藥與南北貨,迪化街商圈發展促進會2017年起與民間團隊「發現故事」開辦「本草派對」,與中藥行、南北貨合辦展覽、體驗活動及共同研發特殊餐飲。
發現故事執行長陳仕哲指出,隨着合作次數增多,店家開始自主研發新產品,稍作修改便能直接產出,像六安堂參藥行的防蚊調香包,即是由店家配置藥材及香料,再搭配團隊設計、行銷而成,如今已變成店內長壽產品。
迪化街中藥材、南北貨傳統批發店家,從單純商業交易,轉變成主動發掘消費者需求並與新產業合作,不斷推陳出新,讓從小在迪化街長大的廖庭妍形容,迪化街是個創新且具生命力的街區,李日勝則認爲,新產業進駐與舊產業合作,讓迪化街既傳統又開放。
新故鄉動員令/臺北市大同區
● 人口數:11萬9823人(至2023年10月底)
● 土地面積:5.681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巴浪泵、大隆同莊
● 臺北市大同區長方越琦的一句話:大同區的歷史建築、人文風采、宗教慶典、在地產業,在公、私協力,新舊融合下,成就了百年風華,累積豐富文化底蘊。歡迎大家一起來到大同區,品味區內的大小故事。
● 代表人物:郭雪湖(臺灣膠彩畫先鋒)、黃信介(前民進黨主席)、陳錫煌(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柯智豪(金鐘獎最佳音效配樂及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