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陪伴分憂 哪裡打結就從哪解開
臺南市新向陽協會創會人潘羽姍(右)、宋氏梅(左)帶領協會夥伴,深入社區舉辦活動,推廣新住民的生活文化。(臺南市新向陽協會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來自越南的潘羽姍、宋氏梅嫁來臺灣後,常看到與她們一樣遠赴他鄉的新住民,因語言溝通、生活適應等面臨困境,聽取不少同鄉姐妹及新二代子女的心聲與需求,2019年決定與有相同理念的姐妹們共同創立臺南市新向陽協會,開辦許多支持陪伴的學習課程,讓更多新住民能在臺灣真正落地生根、快樂生活。
潘羽姍約20年前嫁到臺南偏鄉農村,曾經歷文化適應與磨合歷程,爲學中文和了解臺灣文化,獲夫家支持到國小進修,一路唸到國高中、大學、研究所並考上通譯,又通過培訓成爲越南語老師、新住民文化推廣教師,她透過學習改變自己,也鼓勵其他新住民讀書向上。
潘羽姍2019年8月與好友宋氏梅成立新向陽協會,9月開始攻讀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邊忙協會的事又得顧好課業、家庭和工作,一路走來很辛苦,每天經常凌晨2、3點才睡覺,但關關難過還是關關過,研究所讀了3年順利畢業,協會運作也步上軌道。
談到成立協會的契機,宋氏梅說,她曾在1所國中教越南語,有次課堂上請學生寫下媽媽的生活習慣,1名女學生遲遲未動筆、左顧右盼,上前關心瞭解,才知道這名學生父母早已離異,媽媽回越南後曾打電話到家裡,爸爸和阿嬤卻不讓她接電話,久而久之沒有聯絡,她已不記得媽媽的長相了。
宋氏梅聽完頓時感到心頭好酸,跟羽姍分享後,沒想到羽姍也遇過類似案例,2人覺得「哪個地方打結,就要從那個地方解開」,便興起成立協會的構想,不只爲了新住民,更爲了那些徬徨無措的新二代,若有不敢說的事,協會姐妹可以當傾聽者;需要協助之處,協會也可以找管道幫忙。
潘羽姍說,協會能不斷成長、擴大服務量能,要感謝每位默默付出的好夥伴,以及柳營、後壁、東山區公所等公部門的支持,讓協會發揚新住民文化的同時,也營造一個讓新住民姐妹們能依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