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底開始 富裕萬里新願景
作者李永萍爲了解海洋育覆育,特別拜託王國昌教練指導濳水。(圖/時報出版提供)
地方創生關注的領域,比社造文創更廣大,需先再生後創生,才能帶給偏鄉幸福感。
本書以文化做地方創生,點亮每一個鄉鎮!
臺灣有許多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老街區,但卻因都市化、人口老化,所以發展遲緩。
如何將地方老街區給予創新活化?
雖然大家常把「雙北生活圈」掛在嘴邊,但實際上內湖發展資源明顯優於汐止,更何況是平溪、瑞芳、金山等地方了。這些地方人口老化、年輕人口外移,非常需要資源與升級。
要如何給予地方老街區新生命?可興建文教觀光設施,或發展當地產業。然而若沒有合宜的發展計劃,前者很容易淪爲閒置空間;後者可能引入不符合地方需求的惡質產業。「藝術」與「文化」是推動地方創生事業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切入點,藝術需要與地方的文史脈絡連結呼應。一旦產生連結,可以讓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更願意同心協力一起爲地方發展付出。
【精彩書摘】
萬里最有名的是「野柳女王頭」,這幾年「萬里蟹」也打響品牌名氣,但野柳目前面臨的危機,除了地質公園裡的女王頭遭風化有斷頭危機,海洋更遭遇嚴重污染困境,海底沙灘岸邊堆積了各式各樣廢棄物。美麗的北海岸不美了,怎麼辦?
2019年六月,一名野柳國小六年級學童主動寫信給新北市長侯友宜,懇請市長伯伯支持小學生覆育軟絲的夢想。原來這名學童的父親及祖父都是漁民,過去在海港隨處可捕撈到的軟絲,如今隨着海洋生態被破壞,漁獲量不如以往。小朋友希望大人能夠保護海洋資源,把軟絲覆育回來,讓大家看到家鄉美麗的海洋。
小學生的心聲,侯友宜聽進去了。2020年七月新北市特別把野柳漁港海王星碼頭周邊十三公頃海域,從萬里保育區中獨立出來,設爲新北市第一個「完全禁漁區」,除了石花菜及麒麟菜可先向市府申請後限量採捕,其他動植物皆將完全禁止捕撈,連岸際徒手及垂釣都不行。此外還打造軟絲覆育基地,盼能讓野柳海域快速恢復生態多樣性。
我自己也深深被小學生單純質樸的心願感動,想要親身瞭解海洋深處是如何遭到污染,以及漁源保育覆育情況,因此特別拜託居住在野柳、熱愛海洋、關心海洋生態、推動軟絲覆育大功臣的潛水教練王國昌教我潛水,並在考取專業潛水證照後,潛入海底瞭解海洋保育覆育情形。
我雖然不太會游泳,但王教練明確保證:「只要做好準備、按照標準作業流程、不要逞強,潛水是很安全的。」但對於平生第一次潛水,剛開始還是免不了緊張到嗆水、耳壓失衡難受,在經過數次練習呼吸及逐漸適應水中壓力後,我終於親眼目睹海底真相,這個經驗真是叫我終身難忘。
親眼目睹骯髒的海底真相
我在海底見到的是層層廢漁網覆蓋珊瑚、海樹,觸目所及都是廢棄的寶特瓶及塑膠垃圾,這是一般「淨灘」看不到的駭人景象。難怪小學生會寫信給市長,替爸爸說出海底真相。軟絲在惡劣污染的海洋環境裡,當然無法順利附着產卵。沒有新的卵,漁獲量減少,影響漁民收入,但最受衝擊的是海洋環境。
王國昌團隊努力覆育軟絲
王教練在野柳海域除了積極訓練潛水志工,投入「清海」撿拾海底垃圾工作,更自五年前開始進行軟絲覆育。王教練回憶自己三十年前初到野柳,「看到海就跳下去,海底珊瑚種類豐富,景色非常優美。」然而現在他潛入海底,看到的卻是珊瑚礁被數量驚人的破漁網及海底垃圾掩蓋,以致軟絲無法順利在珊瑚礁上的海藤、海樹產卵。加上近年海水酸化、恣意捕捉等因素,軟絲數量持續減少,瀕臨滅絕困境。王教練因此與志工團隊合作,決定幫軟絲蓋一個適合產卵的地方,這個「產房」就叫做「竹叢礁」。
「竹叢礁」製作十分不易。(圖/時報出版提供)
王教練解釋,軟絲容易產卵但也很容易被其他魚蟹吃掉。用竹子蓋產房,不能只蓋一間,而是要建造成一座人工森林的樣子,這樣除了比較能成功「騙」軟絲來產卵,也因爲環境隱密,比較能讓軟絲卵安全長大。爲此他與團隊到山上找竹子,測試過桂竹、麻竹、蓬萊竹、箭竹等等種類的竹子,最後發現蓬萊竹比較利於拿來做竹叢礁。
「竹叢礁」的製作與投放很不容易。王教練與團隊先學習如何捆綁竹子,又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找出如何綁竹子纔是最好的拖帶方式。綁好的竹子必須等退潮時再由人工拖往內海,通常需要半小時才能到達預定地,再交由專業潛水員拉着竹子潛入海底蓋竹叢礁,因爲海水浮力大,施工很不容易。
王教練透露,「剛開始做軟絲覆育,只敢偷偷進行。」
爲什麼呢?
王教練說:「不能讓釣客知道。如果被釣客知道這邊有在做軟絲覆育,再不會釣魚的人都會一窩蜂跑來,因爲一定釣得到。」王教練很感嘆,釣客偷偷違釣就算了,最糟糕的是有些釣客亂釣一通,「連三公分以下的小軟絲也釣,看了真叫人心痛。」
爲避免覆育成功的軟絲成爲釣客的「天堂」,王教練與團隊惦惦布建竹叢礁森林,所幸到了第二年成功覆育十五萬尾軟絲,新北市府也於2019年開始將海洋防衛隊升級二‧○版,參與野柳海域軟絲覆育,協助團隊進行竹叢礁投放。
軟絲身體呈半透明狀,兩側有寬大的橢圓肉鰭,好像帶着兩片水袖在海中翩翩起舞。(圖/王國昌提供)
(本文摘自《創生方舟》/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李永萍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畢業
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大衆傳播類第一名
美國紐約大學NYU新聞碩士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
曾任
‧第五屆、第六屆立法委員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
自1994年起以具體行動關心公衆事務及文化藝術,包括籌組「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起「公共媒體催生聯盟」、擔任「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發起人,爭取保留「華山藝文特區」。
2002至2007年於立委任內,籌組跨黨派「文化立法推動聯盟」、推動「文化資產保存法」全面性修法、研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
2013年發起成立「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致力串聯跨領域、跨產業、跨地區的文創業者,打造兩岸共好的文創產業平臺。
2020年成立「臺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希望以藝術跟文創浥注地方能量,讓地方開創生機、青年人樂於返鄉就業。
《創生方舟》/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