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教會我們的一課 《病毒不是故意的?!》述如何與病毒共處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細數歷史知名傳染病至新冠肺炎,透過生態保育角度,從中告訴大衆,應學習如何和病毒和平相處。(小天下提供)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回顧歷史,人類不乏與各種流行病交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大利攜手漫畫家玉子,共同創作《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細數歷史知名傳染病至新冠肺炎,透過生態保育角度,從中告訴大衆,學習如何和病毒和平相處,將是維持地球永續的生存之道。

林大利表示,疫情爆發後,有人說「病毒是我們對抗的敵人」,但對生動物保育工作者而言,其實病毒本就是於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存在,「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我們爲什麼會遇到這些新型病毒,而我們在甚麼樣的狀況下,又增加了病毒傳染的機會。」

如書中便指出,1975年出現的萊姆病病原體本住於蜱蟎體內,人類若太頻繁親近野生動物,或是受蜱蟎叮咬,萊姆病病原體便會趁機進入身體內。林大利表示,大自然中擁有非常多未知的病原體,當人類與大自然間的關係失衡,如想要濫捕野生動物、掠取太多自然資源,就極有可能引發下一場大流行。

林大利表示,世界發生非常多次傳染病,但每一場傳染病也都讓人類學到新的防疫方法,如鼠疫讓我們學會封城及隔離措施西班牙流感讓我們學會戴上口罩。《病毒不是故意的?!》去年4月着手規劃,沒想到出版時,臺灣再次陷入疫情中,希望以書中篇章〈一邊防疫,一邊療傷〉,勸勉彼此在防疫壓力下都「辛苦了」,相互體諒與包容。

生動易懂圖像在《病毒不是故意的?!》中成文字大大的助力。長期以繪畫推廣動物保育的玉子,過去就讀植物病理系,本以爲畢業後就能將病毒、微生物等微觀所學諸腦後,但因此次創作及疫情襲來,又讓她感受到「這些小東西真的存在於我們生活中,而且很重要。」

玉子表示,創作過程中不乏歷經重拾舊課本研讀知識、轉化爲圖像的歷程,對於幾乎日日看防疫記者會的大衆來說,也許瞭解何謂壓平曲線」、何謂「全面普篩」,但小朋友未必能立刻理解,期待藉由圖像式說明,能讓更多兒少族羣理解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