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智界S7登場!你可以不喜歡但華爲的“智能化”烙印將根深蒂固

可以說,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2023年全年,華爲實現全球銷售收入7,042億元,同比增長9.64%;淨利潤870億元,同比增長144.4%。這也是自2021年後,華爲營收重回7000億“大關”。

彼時,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及終端業務是華爲收入的基本盤。不過從最新的財報架構看,華爲啓用了ICT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華爲雲計算、數字能源以及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等五部分。

值得關注的是,在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以下簡稱:華爲車BU)方面,其2023年全年實現營收47億元,同比增長128.1%,同時,它也是華爲五大業務板塊中增幅最大的。

相比超7000億的全年營收,華爲車BU的47億可謂不值一提;但超過100%的同比增長,又難掩其背後的“恐怖”潛力。

華爲車BU,盈利提前

一直以來,華爲都宣稱自己不造車,但汽車業務的推進卻一點沒落下。

自2019年至今,華爲與車企的合作,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模式。一是,自己不下場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華爲提供AR-HUD、激光雷達、熱管理、電驅等智行、智駕等方面的重要零部件,但對華爲品牌在汽車業的推廣營銷無甚裨益;二是,提供系統整合的HI(Huawei Inside)模式。向車企提供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車雲等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以華爲技術爲“核心”。比如北汽極狐、廣汽埃安、長安阿維塔等均採用了此模式。

相比前兩種模式,第三種模式就顯得更爲激進。

這個模式就是智選車模式(鴻蒙智行),它將智能網聯技術融入汽車設計,讓汽車成爲智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鴻蒙操作系統,車輛可以與手機、智能家居等設備無縫連接,實現人、車、家之間的智能互聯。其中,華爲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以及華爲與奇瑞合作的智界就是兩個比較經典的案例。

尤其是前者,更是將在鴻蒙智行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

按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的話來說,目前,問界M7(參數丨圖片)累計訂單超過17.4萬輛,連續3月交付破2萬輛;而問界M9累計訂單超過7萬輛,月發貨量將有望突破2.5萬輛。

在競爭日趨激烈、汽車市場不斷下行的大背景下,華爲問界訂單的逆市爆發,也進一步印證了其智選車模式的強大競爭力與方向的正確性。

另一方面,智界S7的發佈,不僅是華爲車BU的首款轎車,而且也同步開啓了“智界”這一全新智選車品牌。

從某種層面來說,華爲的智選車模式在歷經多次產品迭代,到市場驗證,直到初步成功的歷程之後,已經跨過了最關鍵、也是最艱難的“從0到1”的階段,正式邁入“從1到N”的多線佈局與“高增長”週期。

但我們也要看到,自華爲車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已達30億美元(約206億人民幣),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的規模。與之相比,同期的營收僅能覆蓋研發投入的1/10-1/5。

在此背景下,華爲車BU要在2025年實現盈利,壓力可想而之。那麼,藉助資金更爲充裕的主機廠合作均攤成本,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煥新升級,持續進化

作爲“純電轎車新物種”,智界S7在預售的15個小時內,用戶訂單就超過了5000輛,展現出一定的“爆款”潛質。

而4月11日,煥新升級的智界S7正式登臺亮相。新車不僅是一款升級產品,更是被華爲賦予了全新的智慧出行新戰略。

比如,華爲視覺智駕HUAWEI ADS基礎版的上車,能夠讓更多的用戶體驗到智駕的樂趣與便捷。不依賴激光雷達與高精地圖,便能智駕在全國40000+城鄉鎮所有主幹道、支路。城市高架匯入/匯出成功率高達99.2%,遇到道路施工、錐桶改道等場景,具備一定自主換道避障繞行能力。

同時,整套高階系統還支持泊車代駕、代客泊車、遙控泊車,並覆蓋超窄車位、機械車位等複雜異形車位,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在智能座艙領域,HarmonyOS 4系統的超級桌面2.0支持手機應用全量上車,可實現與手機、智能家居設備、智能辦公等多種場景的互聯互通,比如在車機屏幕上使用手柄玩賽車遊戲,以及顯示無人機航拍畫面等;而HUAWEI MagLink可爲後排擴展屏幕。具備數據傳輸加密、敏感權限管控、個人數據隔離能力,全面防範網絡攻擊,隱私無憂。

此外,車載智慧助手小藝即將在5月接入華爲盤古大模型,將成爲智能的私人用車顧問,提供更爲沉浸式的交互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華爲在AI訓練集羣上還構建了豐富的場景庫,每天在其中進行1200萬+公里的仿真測試,學習訓練算力達3.3E 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模型更新速度每5天迭代一次,用海量數據推動智能駕駛能力持續迭代升級。

可以說,相較於應用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星紀元ES,智界S7算是將“靈魂”託付給了華爲。

至於,800V超級快充、超800公里續航、5分鐘極速補能超200公里、電機效率高達98%、0-100km/h加速3.3秒、綜合工況電耗12.4kWh/100km等數據,明顯超過了特斯拉Model 3等車型。進一步滿足了用戶對更長續航、更短補能時間、更低能耗等純電轎車的“硬核剛需”。

毫不誇張地說,新款智界S7已成爲華爲諸多領先技術與新理念整合後的完全體;並且它還是與奇瑞在發揮各種優勢的基礎上,打造的一款“破局”之車。

新車上市後,入門門檻將進一步被拉低至25萬以內。在售價上,不但完整覆蓋了特斯拉Model 3的價格段,甚至對國產純電轎車也形成了差異化優勢,更是佔據了“降維”打擊的有力地勢。

未雨綢繆,領先一步

汽車產業發展+信息技術迭代,這裡還應該加上新能源變革,成爲了汽車智能化高速發展最重要的“三大催化劑”。

而華爲,則是這場巨大變革機遇的“洞察者”之一。

從相關的記載報道看,華爲與汽車產業的緣分結識於2009年或更早。2013年,華爲發佈了較爲成熟的車載通信模塊ME909T(4G/LTE),要知道當時,蘋果iPhone也纔剛剛支持國內3G模式。接下來的兩年間,華爲不但與長安、東風、中國一汽簽訂了車聯網、智能汽車合作協議;而且還得到奧迪、奔馳等車企的通信模塊訂單。

華爲進軍汽車產業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原因。

一直以來,華爲消費終端的超半壁江山都是依靠智能手機所支撐的。而2015年,隨着市場增速放緩且出現負增長,行業性拐點出現;再加上,當時華爲智能手機業務因受外部環境打壓,一直被“卡脖子”的芯片問題所困擾,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放緩,亟待尋求突破。

作爲移動互聯網浪潮下劃時代的產物,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皆遵循 “交互變革--架構升級--生態演化” 的發展路徑。

從具體內容看,新能源智能汽車主要包含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域、智能化部件,以及車路協同、車聯網等環節,其中的芯片、雷達、算法、高精地圖、軟件、操作系統等,對於科技型企業而言,都可以輕鬆找到相對應的切入口。

也正是在此基礎上,華爲開始逐步向智能座艙、智能車雲、智能電動、智能駕駛四大板塊拓展開來。

尤其是在智能座艙領域,華爲清楚得認識到,越來越大的中控屏並不能代表智能化的創新,相反還增加了用戶的用車成本和駕駛隱患。根據車質網公佈的相關數據統計,2022年,國內用戶車機的“黑屏投訴率”高達39.2%。

而華爲的解決思路就相當聰明,它通過鴻蒙內核調度引擎,改變了CPU供應不足的詬病。並且通過動效可中斷引擎+座艙融合感知引擎的設計,一舉解決了多任務、多線程下的卡頓、交互中斷的難題。從而讓用戶在使用車機時,體驗到猶如操控華爲Mate60 Pro般的縱享絲滑。

也正是深入具體使用場景,華爲在瞭解用戶的真實“痛點”後,提出獨有的創新解決方案。

比如HarmonyOS操作系統、DriveONE智能電驅平臺、動力域全棧高壓技術等“黑科技”,在智慧全場景、駕乘舒適性以及充電效率等實際應用層面,都展現出優異於友商的出色表現。

尤其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爲更是早在2019年,就成功申請了“自動駕駛車輛的人車交互的方法、自動駕駛系統”發明專利,成爲了該領域的先行者。

智駕發展到今天,有圖智駕和無圖智駕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前者需要高精度地圖做保障,但製作過程複雜而艱鉅,並且成本昂貴;而後者儘管放棄對高精度地圖的依賴,但必須具備更敏銳的感知能力、更高級的算法及更強大的計算能力。

而在無圖智駕領域,視覺智駕與激光雷達兩大陣營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後者憑藉多線程、高頻率掃描和長距離探測的高性能,成爲高級智能駕駛的首選。

從新款智界S7搭載的智駕系統來看,它並不是傳統單一的激光雷達,而是包含了3個毫米波雷達、10個高清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雷達的複雜系統。這樣的設計提供了更廣範圍、更精確的三維環境信息。再加上華爲自研的融合感知系統,能夠深度整合各類傳感器,確保了數據通信的暢通無阻。

與此同時,華爲的GOD2.0網絡能夠有效識別障礙物,疊加普通導航地圖結合RCR網絡推理,創造了寬闊的道路拓撲圖,使智駕系統能夠精確解讀現實中的道路狀況。同時,MDC硬件平臺的算力能夠合併、分析並計算這些信息,並最終智能地控制車輛,能夠足夠支持從L3到L5級別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

再接下來,華爲將利用盤古大模型構建的場景庫,完成每天超過1200萬公里的仿真測試。即便是對照全球約6400萬公里的道路總長,華爲的系統僅用5.3天就能實現全覆蓋。也正是基於此,大量的仿真測試使得華爲的智駕駛系統擁有了向幾十年老司機一樣的駕駛經驗。

2023年4月,華爲問界M5智駕版發佈會上,餘承東曾宣佈HUAWEI ADS 2.0 是L2.999999...“無限接近 L3 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儘管在當時引發了諸多業界爭論與熱議。

但隨着新款智界S7的上市,所有的一切質疑都煙消雲散了。

新款智界S7的上市,不過是華爲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新戰略的小試牛刀。華爲想要的,是讓新能源汽車真正成爲實用、安全的智能夥伴。不管怎麼說,華爲的入局,加速了汽車新能源產業革命更新的步伐,不僅提升了用戶的出行體驗,更爲整個行業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