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滿懷信心邁向科技強國

參考消息網7月25日報道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7月22日刊發題爲《焦慮與樂觀助力中國的新技術攻勢》的文章,作者是林敏章(音)。文章摘編如下:

在當今中國這個高科技社會,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智能手機以及微信和美團這類能提供諸多便利的“超級應用軟件”進行的。中國如今是無現金支付領域的領先者之一。它還擁有龐大的電子商務和直播行業,人們可以從諸多職業網絡主播那裡購買從口紅到汽車等各種商品。

在這種現象背後,是公衆和政府對技術及其推動國家前進的能力——這種能力與實現這些目標的國家議程相吻合——的樂觀情緒。中國毫不掩飾自己想成爲科技強國的願望,認爲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實現軍事現代化和提升全球影響力的關鍵。

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國在科技領域迅速崛起有多種原因,但漢學家們將其人民對技術進步的不懈渴望歸因於一種長期存在的“文明焦慮”——這種焦慮源自從清朝末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歷史。

這種焦慮催生了20世紀初將科學技術作爲中國衆多問題的解決之道的現代化運動,而互聯網的普及使最近的成功得以實現。

如今,在愈演愈烈的美中技術戰的陰影下,中國企業受到激勵、試圖尋找西方設計的現代技術的替代品。

就技術應用的許多指標而言,中國如今是表現最好的國家之一,即使與印度等其他人口大國相比也是如此。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在中國,智能手機和二維碼主宰着支付,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是使用最廣泛的數字支付手段。

在中國,開發者大會和技術論壇上洋溢着熱情。幾乎每過幾個月,就會出現關於人工智能創新方面新里程碑的新聞報道。

這種熱情的原因之一是,許多本土技術已具有全球競爭力。換句話說,在許多消費技術領域,中國已不再是外國同行身後的追趕者。

這也是一個“打敗不了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強大”的故事。例如,在移動設備這個競爭殘酷的產業,美國對尖端芯片的出口禁令刺激了中國的自主創新。

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郭良平說,中國人過去更喜歡外國品牌,因爲這些牌子名氣大,而且質量較好。“現在,中國的消費產品趕上了外國產品。疫情後,人們不再熱衷於炫耀性消費了。”

各品牌現在必須更加努力地推動銷售。它們正在轉向創新,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更多的改進。他說:“中國品牌較便宜,但質量同樣好,甚至更好。”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雷雅雯(音)表示,認爲科技力量可以實現國家進步的信念廣泛地紮根於中國社會。她指出,在參與世界價值觀調查的各國受訪者中,中國受訪者是對科技持最正面觀點的羣體之一。

正如雷雅雯所說:“自清末以來,科學技術一直被視爲振興中國的解決之道。”

拋開文化和歷史原因不談,中國技術崛起的一個更直觀的原因是,民營技術巨頭,尤其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增強即時通信和網上購物支付的易用性方面進行了創新。

中國政府通過加大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供幫助,中國是率先部署5G網絡的國家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曹雪楠表示,在中國,移動數據的低成本和廣覆蓋促成了大衆化。按照某些標準衡量,中國是世界上移動數據平均費用最低的國家之一。

曹雪楠說,這意味着農村地區的農民也可以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推銷其產品。她還說,在數字支付與電子商務和社交媒體推廣之間建立聯繫方面,中國也做得很好。

她說:“但考慮到人口規模,有些細分市場採用技術的速度可能會慢於其他細分市場。”

中國人的積極態度很可能仍將是助力中國實現技術雄心的順風,爲繼續採用新技術提供沃土。(編譯/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