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北京的春天來得越來越早了嗎?一線樓市模式“探新”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常年北京入春時間在3月26日,如果北京在本週進入春天,那麼今年的春天來得顯著偏早。氣象專家尹炤寅介紹,從過往的氣象數據來看,北京的春天來得越來越早了。

北京地區3月13日至21日氣溫趨勢。北京市氣象局供圖

目前正是冬春轉換之際,春日何時到來備受關注。氣象學上的春天以溫度爲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氣候季節劃分》規定,基於當年氣溫序列計算5天滑動平均氣溫構成滑動平均氣溫序列,當滑動平均氣溫序列連續5天大於或等於10℃,則以其所對應的當年氣溫序列中第一個大於或等於10℃的日期作爲春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斷的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進行起始日的二次判斷。

根據北京市氣象臺的最新預報,週三至週五氣溫“高位運行”,週四的氣溫將達到21℃。記者瞭解到,昨天北京的平均氣溫已經達到9.5℃,今天的平均氣溫也很可能是10℃的臨界點,從預報來看本週的氣溫暖如春天。

氣候統計上,每10年會重新計算一次入季均值,現在採用的“常年入春時間”,爲過去三十年(1991~2020年)的入春時間均值。從北京春夏秋冬四季的入季時間來看,同上一個“常年”相比,只有春季的入季時間提前了,由此可以看出氣候的變化。

數據顯示:同上一個“常年”相比,只有春季的入季時間提前了,不同季節的持續日數也發生了變化。受訪者供圖

記者瞭解到,更重要的是,不同季節的持續日數也變了:北京的春夏分別多了5天和3天,秋冬分別少了3天和5天,氣候變暖一目瞭然。閱讀全文>>>

又是一年植樹節,記者來到了房山區長陽鎮的“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和一個在義務植樹領域工作了30餘年的老員工聊了聊,在他眼裡,這些年的植樹節活動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視頻>>>

今年春節,攝影師廖益盛(Mark)拍攝的全家福在社交媒體上火了一把。Mark把村民們的“生活”放進了照片裡。村民們進城坐的公交車、麥田、住所和祠堂......都成了拍攝的背景。

2月12日,河南省濟源市屈西村,一家7口(包括狗)正在拍攝。照片中的招牌是他們30年前開設裁縫店留下的,母親(右一)目前在村裡開了鞋類加工廠。爺爺(右五)是村豫劇隊的二胡手,同時也是村裡的風水先生。爺爺和奶奶常常搭配,奶奶唱豫劇,爺爺拉二胡。

過年前,Mark把上海攝影工作室的燈光、腳架裝車拉回了1000公里外的老家江西贛州。爲江西贛州金沙村拍攝了全家福後,他又前往河南濟源屈西村和安村,拍攝了二組特別的全家幅。在拍攝過程中,一個個村民的具體形象徐徐展開,入黨50年的村書記、老中醫、村子裡的風水先生、電網工人、鄉村醫生......一張張全家福,濃縮着一個個小家庭,也組成了一個時代的村子縮影。

工作後,Mark每年只有過年能回家看看。雖然家鄉的容貌越來越好,路也修得又寬又平,但家鄉的人卻越來越少。曾經和他一樣的年輕一輩成了家裡的頂樑柱,不少人的父母也已去世,再回想這些叔叔阿姨的樣子,已是模糊不清。而且,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留下照片。

他希望能夠通過影像“留下”家鄉的人,“希望若干年後,老人走了,還能給子女們留下美好的影像記憶,而不是冰冷的墓碑。”

在河南濟源的拍攝過程中,一家五個子女說他們常常想念兩年前去世的母親。“我想把他們對已故母親的相思之情用影像表現出來,問他們要不要和母親‘現在的家’一起拍個全家福,他們一拍即合,就有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也最讓他動容。

2月14日,河南濟源市安村,一家五口子女與逝世母親“現在的家”的合影。

Mark說,“因爲我出身農村,留戀農村的文化。我希望能記錄下家鄉的幸福瞬間,親情、愛情和對鄉村的鄉情......”今年春節是他的“全家福”系列的開始,他希望能夠拍滿520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農村家庭,通過自己的攝影力量爲鄉村家庭留下美好的回憶。閱讀全文>>>

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進入到新的階段,融資“白名單”不斷落地,5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大幅度下調,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放鬆限購,一線城市迎來實質性鬆綁。

值得關注的是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房地產着墨較多,信息量大、看點十足,除了防風險仍是重要工作外,還有一些新提法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諸如健全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變化,這都將爲今年的房地產工作指明方向。

滿足購房者居住需求,是這幾年房地產政策的重點。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2024年則出現了新的提法,“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表示,在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不變的基礎上,進一步重視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不僅僅是置換型改善,對於養老、多孩、旅居等多維度改善都將給予更多政策上的傾斜。換言之,改善性住房內涵將擴大化,只要是非首套自用性質的住房需求,都將可納入改善範疇之中,隨之相關的首付和房貸利率政策,預計也將同步有所調整。

事實上,已經有城市在滿足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給予政策傾斜。諸如廣州新政,限購區域範圍內,居民家庭將自有住房用作租賃住房並辦理房屋租賃登記備案手續的,或者在廣州存量房交易系統取得房源信息編碼並掛牌計劃出售的,購買住房時相應覈減家庭住房套數。這給多樣化的改善需求提供了政策支持。還有二線城市南京,放開了第三套住房貸款,如果名下兩套房均還清貸款,那麼再購買第三套房時貸款政策按首套房執行。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在“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的要求下,預計各地需求端政策將進一步優化。春節前,一線城市接連放鬆限購政策,信號意義明顯,2024年預計更多城市將結合自身情況及時優化調整相關政策,一線城市或繼續優化限購政策,如優化郊區、大面積段限購政策,二線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制性政策,核心城市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等政策依然具備空間。另外,未來郊區住宅項目容積率1.0限制或迎來調整,低容積率更宜打造高品質產品,以滿足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閱讀全文>>>

專題丨一線樓市模式“探新”

春季大選到來前,正在尋求第三個任期的印度總理莫迪決定推動實施一項備受爭議的新法律。印度反對派指責莫迪政府在選舉即將到來時實施該法律“是出於政治原因”,試圖影響即將到來的選舉。

資料圖:印度總理莫迪。圖/IC photo

印度內政部當地時間3月11日宣佈了落實《公民身份修正案》(CAA,也稱“新公民法”)的相關規則,這些規則將允許這項新法開始生效。印度這項新公民法將允許來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阿富汗的非穆斯林少數羣體獲得印度公民身份,只要他們能證實自己是在2014年12月31日前來到印度。這改變了印度持續64年的舊公民法——根據舊法,非法移民無法成爲印度公民。

然而,這項法案排除穆斯林的做法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有批評者表示,這項法案的排他性違反了印度憲法規定的世俗化原則,即不得基於宗教歧視公民。還有人擔憂,這項新公民法若是和公民登記冊一起使用,可能會導致該國穆斯林人口遭到迫害。印度擁有2億穆斯林人口,但在以印度教爲主、總人口超過14億的印度,穆斯林實際上也屬於少數羣體。近些年來,印度多次發生襲擊穆斯林、清真寺的事件。

人權組織印度國際特赦組織在一份聲明中稱,這項法律具有“歧視性”,它“違背了平等的憲法價值觀和國際人權法”。聲明稱,這項法律實際上“使基於宗教的歧視合法化了”,具有明顯的排他性。

莫迪政府否認歧視穆斯林,稱這項法律對於幫助那些在以穆斯林爲主的國家受到迫害的少數羣體非常必要,莫迪政府還指責此前的抗議是出於政治目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阿富汗都是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

對於莫迪而言,這項新法案的實施顯然是他競選的一大助力。《印度斯坦時報》指出,莫迪政府此時宣佈實施新公民法,預計將爲印度人民黨贏得一些羣體的支持,包括來自巴基斯坦的印度教難民等。閱讀全文>>>

編輯 孫琳智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