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從先發變落後 扶得起嗎?

歐盟委員會框架下,歐洲十餘國簽署《歐洲處理器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佈未來2~3年要投入1,450億歐元於半導體產業,共同建立完整的半導體生產鏈,同時將2奈米先進製程推進納入協議當中

歐洲半導體產業發展已有很長的歷史,當年臺積電成立時就與飛利浦合作。而經過長達20年的產業推進,包括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歐洲半導體三巨頭已各自擁有一片天。雖然三大廠手機電腦處理器、記憶體等發展不如美國亞洲各國,但在微控制器(MCU)及功率半導體的市佔率領先全球,而且車用晶片市場幾乎都掌握在三大廠手中

美中貿易戰衝擊對歐洲的半導體發展也造成影響業界現在看法是未來半導體市場將切割爲美國派及中國派,而歐洲顯然對此不以爲然。所以,歐洲決定聯合投資半導體產業,一來是要建立自己的規格及生產鏈,纔不會受制於美國及亞洲,二來是要在地緣政治的攻防中可以獨立自主。

不過,歐洲半導體發展至今,在先進製程的投資已經明顯落後,此次要投入1,450億歐元於半導體產業,想要彎道超車趕上美國、臺灣韓國的製程,看起來難度很高。一來是歐洲當地沒有專爲先進製程量身打造的晶圓廠,二來歐洲各國也各有各的政治考量,尤其半導體資源掌握在德國義大利法國荷蘭國家手中,要把技術放給其它國家使用機率並不高,中間的溝通協商更是不容易。

由業界角度來看,歐洲各國拿出錢來合作建構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最後的掌控權還是會落在現在已有資源的德、法、義、荷等國家手中,與其重新打造新的技術製程,還不如由現有的產業基礎去發展,會更爲實際且有效。畢竟歐洲半導體三巨頭在手機、電腦、消費性或車用電子領域已有一定影響力,在這些市場強化規格制定及技術發展導向將會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