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美食認定主觀 餐飲聖經推介 異見不少

米其林昨(6)日公佈《臺北米其林指南》中的「必比登推介」餐廳名單,與香港/澳門版與上海版第一次公佈時一樣,此榜單一公開立刻受到美食餐飲業界與食饕的廣泛討論,各種聲音中當然也有「非議」與「批評指教」。

對榜單的「異見」包括:「必比登推介」的精神強調的是「超值」,但有些餐廳的價位國人心目中並不便宜;有些人認爲榜單中有餐廳環境「教人不敢恭維」;更多人討論的是有些餐廳的口味廚藝似乎「不夠格」。另外,也有餐飲經營者懷疑榜單中的餐廳是「運作」入榜。

美食認定非常主觀人人都可以各自表述、各抒己見,這是餐飲美食圈的「民主現象」,且在網路時代,「各執一詞猛刷存在感」更是常態、不足爲奇;不過,一如米其林從不說明秘探評鑑內容與餐廳摘星降星原因一樣,對於各種聲音與「異見」,米其林從不會出面說明、解釋。

目前在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美食指南與評鑑,各種美食指南對美食饕客吃貨而言,都等同一種「宗教信仰」,每種指南都是一個「教派」,信者恆信;對不認同的人,這指南當然也就沒特別意義。其實各種指南都有各自的主張與「教義」,所以纔會逐漸累積「信衆」。

在所有的「美食教派」中,《米其林指南》的歷史最久、這本「美食聖經」發行的語文版本也最多,也最國際化,「善男信女」自然也最多。因此,以影響力而言,尤其是「全球影響力」,至今沒有其它美食指南或評鑑可以與之並轡。

事實上,米其林也從不跟其他美食指南或評鑑相比,也從不對外說明餐廳爲什麼摘星,也不會接受「登記報名參選」或「自願主動放棄評鑑」的情事,「因爲,米其林就是米其林,信或不信,在你;出不出書,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