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失聯上兵棘手 或能開創新互動模式
1986年5月3日,退役飛官王錫爵駕駛華航波音747貨機,無預警降落廣州白雲機場。事隔兩週,兩岸展開談判接觸,撼動了蔣經國的三不政策,也助推隔年1987年,兩岸開啓民間交流和開放老兵赴陸探親。圖爲1986年05月23日,副機長董光興、機械員邱明志駕駛被正機師王錫爵劫持的華航貨機返抵國門。(本報資料照片)
金防部二膽陳姓上兵失聯,在兩岸官方溝通中斷,陳又具軍人敏感身分下,如何處理,此事顯得棘手。回顧1986年的王錫爵華航劫機事件,或是1990年《金門協議》,當年都是棘手事件,但兩岸因接觸談判,反而突破僵局,使得往來進入新階段,這些前例對處理陳兵失聯案,應有啓示性。
陳兵失聯,究竟要定性爲逃兵、意外落水或叛逃?讓國防部傷透腦筋,至今仍未把話說死,國臺辦也未迴應記者提問,主流陸媒同樣選擇噤聲。
1986年5月3日,退役飛官王錫爵駕駛華航波音747貨機,本來要從曼谷經香港飛回臺灣,卻無預警降落廣州白雲機場,因爲思念大陸家人,而決定飛往大陸定居。
當時蔣經國總統對大陸仍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一開始不情願、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大陸接觸。隔了兩週,雙方纔展開談判,由華航派代表赴香港與陸方談判,完成交回飛機、機組員和貨物的任務。
華航雖是民間公司,但整個過程背後均有政府授意,該次談判接觸,撼動三不政策,也助推次年兩岸開啓民間交流和開放老兵赴陸探親。
1990年9月的《金門協議》,當時是爲處理大陸偷渡客遣返的問題而談,由兩岸紅十字會負責人的名義簽署協議,體現「務實原則、靈活策略」,我方國防部作戰次長鄧定秩中將和陸方的國臺辦交流局副局長樂美真,分別以「紅會顧問」和「紅會理事」身分參與談判,形式上是紅會接觸,實質上是兩岸最高當局都認可與授權所完成的協議文件。
《金門協議》成爲兩岸執行遣返任務的依據,也是日後簽署《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合作協議》的雛型。
回到30多年後的今天,海基、海協會已經制度化運作,也一度擁有暢通的聯繫管道,儘管陸方心底仍不願與臺灣進行官方接觸,但就像兩岸共打協議或重啓直航航點,仍願務實處理事務性問題。陸方勢必得將陳兵還給臺灣,在過去兩岸累積的政治智慧和經驗上,海基會也應更積極,或許能再開創出新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