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地獄如何解? 交通局技士:先從標線改善做起

標線改造臺灣路小編、高雄市交通局技士莊哲維認爲,實體人行道經費龐大、交通衝擊、施工期長、店家陳抗等,此時應可以透過標線改善。(林良齊攝)

近來因「行人地獄」,各界重視交通議題,不少人疾呼應廣設實體人行道,但標線改造臺灣路小編、高雄市交通局技士莊哲維認爲,實體人行道經費龐大、交通衝擊、施工期長、店家陳抗等,此時應可以透過標線改善,如把現行的車道縮減至3米、單行道等,找出空間劃設行人道,以建立秩序及文化。

由於臺灣對行人不友善,就算是臺北使用行人與自行車的運輸比率不到20%、高雄更不到10%,相較世界各國落後,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辦理論壇,邀請專家說明如何改善交通空間。

莊哲維說,要蓋實體人行道很好,但工程挑戰包括經費龐大、管障複雜、交通衝擊、施工期長、店家陳抗、停車需求、排水調整及車輛出入等原因,「可能蓋一條就要花十年的時間」。

莊哲維表示,臺灣的道路以車子爲優先考量,沒有人行道的路上,民衆被迫與車爭道、亂象叢生,過去認爲要把車道劃的越寬越好,如許多道路的車道寬甚至達5米,但明明小客車寬度不到2米、公車等也僅約2.5米,「車道寬只要約3米就夠了」,而車道寬只會讓違規停車猖獗,不如把多餘的空間讓給行人、劃設停車帶,把行人保護路邊停車變成路邊停車保護行人。

莊哲維提及,當空間真的不足以滿足需求時,也可以考慮以時間分配,如特定時間禁行機車、禁止停車、禁行汽車。

莊哲維舉例,以高雄瑞隆路來看,店家多、車子多、外側車道被佔用,要做實體人行道難度高,目前已與沿線里長溝通,將會成爲全臺第一條示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