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二E射程「提升到1000公里」 可有效反擊陸沿海3百公里內基地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圖/翻攝自中科院

記者康心禹綜合報導

中華民國國軍在面對解放軍威脅與日俱增的情況下,發展「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戰略,擔任反制最外層的雄二E巡弋飛彈,在2020年完成240多枚的量產計劃後,爲因應兩岸嚴峻情勢,除對已量產的部分射程600公里的雄二E巡弋飛彈進行性能提升爲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增程型外,2021年也將開始量產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雄二E巡弋飛彈。

根據《上報》報導,國防部規劃2021年量產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雄二E巡弋飛彈計劃中,因機動發射車系統數量不足,因此將採購機動發射車,未來整個雄二E巡弋飛彈機動發射車系統將超過百組,其機動性將可部署全島平地山區據點,也不排除前進到外島部署,甚至登上基隆級(紀德軍艦作爲海上的機動反制戰力打擊面可涵蓋解放軍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部分重要軍事設施。

國防部規劃2021年全面同步量產各式增程型飛彈後,射程超過1000公里雄二E巡弋飛彈,配合空軍IDF戰機搭載的遙攻萬箭彈,以及F-16V戰機搭載的AGM-154C遠距遙攻精準彈藥(JSOW),將可有效反擊大陸沿海300公里內第一線軍用基地防空雷達

▲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圖/翻攝自中科院)

而射程250公里的雄二艦載反艦飛彈、以及射程超過300公里的雄三超音速反艦飛彈的運用,除可由陸上就掌控整個臺灣海峽外,更可擴大海上的防衛縱深以及直接對剛出港艦艇實施反制打擊。

中科院研製的雄二E巡弋飛彈早在李登輝總統任內就編列預算開始研發,直到陳水扁任內研製出來並完成各項的測試,其間一度因系統整合上的問題,測試失敗,經重新進行系統上檢視並找出原因,才順利完成各項作戰測評。

雄二E巡弋飛彈原規劃因射程遠爲求隱密性高,曾考量部署在山區的固定式陣地中,但經過漢光電腦兵推發現,採機動部署在戰場存活率高,只要分散部署在全島各強化據點,以及高速、快速道路隧道中,都能達成反制打擊對岸的軍事目標,因此2021年的雄二E增程巡弋飛彈的量產計劃,除射程加倍外,增加機動車發射系統數量,才能提高反擊的多層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