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強大的執行力,來自5個方面
來源:校長會
本文共2900字,閱讀約需6分鐘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永不失聯
日本軟銀公司董事長孫正義曾說:“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可見,執行力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
同理,一所學校要想做優做強,強大的執行力必不可少。執行力是推動學校發展的動力,唯有執行力,才能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願景得以落實,從而實現學校的高質量育人目標。 執行力,既是一種短期的應對能力,也是一種長期的堅守能力,是學校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那麼,學校工作的執行力從哪裡來?
01
從觀念認同中來
什麼是觀念?其實就是一個管理者的底層邏輯,也就是他的價值觀是什麼,在學校的工作中,他看重什麼,倡導什麼,底線是什麼。在他的心裡把什麼放在學校管理的第一位,又有哪些東西是不能讓步的。那麼,什麼樣的價值觀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呢?
我認爲是正確的觀念,也可稱之爲“正道之念”,這種正道之念是始終把學校的質量和發展,把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幸福放在第一位,作爲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而唯有這種正道之念,才能也必能在學校贏得廣泛、長久的認同。
沒有觀念的認同,就不會有來自於內心的真正的執行力。當然,錯誤和狹隘的觀念也有可能形成認同,但這種認同卻可能形成不好的風氣,帶來不良的後果,比如:唯利是圖、拉幫結派、弄虛作假、敷衍失職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校管理的本質不是發號施令,學校管理者也別把自己當個官,學校不是權力指令肆虐的地方,而是能達成共識,形成同頻共振,講愛、講規律、講常識、講道理、講信仰的地方。我想,這就是最基本的觀念認同。
02
從結構運行中來
山東廣文中學的趙桂霞校長在她的《從結構中尋找動力源: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學校組織變革》中是這樣論述學校的組織結構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結構,所有事物都遵循着一個相同的法則:結構決定功能。
“能用結構解決的問題,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決的問題,就不靠開會”,對於一個組織來說,組織結構自帶力量。
組織是人們爲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學校作爲一個組織,其體系的設計一般要遵循從文化到戰略、再到結構的邏輯。文化回答了我們要辦一所怎樣的學校、未來發展願景等頂層設計問題,戰略回答了我們將沿着怎樣的發展路徑抵達願景,而結構要解決的就是戰略落地問題。
我認同上述趙校長的觀點,組織結構決定學校管理運行方式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還是上下貫通。組織結構決定組織內部是否協調一致,相互協作,互爲支撐,穩定堅固。組織結構決定組織決策是否有制衡機制。甚至組織結構本身也是一個整體,需撥冗就簡,聚力凝神。
個人認爲,組織結構和學校制度是執行力的剛性保證,好的組織結構讓執行力的自動化、高效運轉成爲可能,好的學校制度則是讓執行力的運行中有法可依,有矩可循,給予執行者打通阻礙貫徹到底的依據和力量。
03
從質量效率中來
執行力強不是表面看來的上傳下達,不折不扣的高效執行,不是不要思考、不允許質疑,無條件服從,執行力本身就自帶發展屬性,而這種發展屬性來自於自始至終對質量和效率的高度關注。
我一直這樣認爲,學校的很多工作,包括集體備課、校本培訓等幫助教師發展和成長的工作,經常不受教師們待見,沒有辦法持續有效地開展下去的原因,從本質上來看不是執行力不夠的問題,甚至執行力越強教師們的逆反情緒越重,因爲這樣只能讓教師們“敢怒不敢言”,委以虛蛇,但是打心底裡反感與抗拒,使這些工作完全無效,根源在哪裡?
我覺得是我們在做這些工作上沒有關注質量與效率,也沒能做出質量與效率,因爲沒有人會願意參加那些重複的、機械的、低效的,甚至在挑戰他們智商的工作。然而,當我們的工作真的能夠做出質量,做出效率,做出教師真正的獲得感, 我想這樣的工作一定執行力高,因爲,這些工作就是教師們心甘情願、自覺自願完成的,質量與效果賦予了這些工作以價值與意義,也同樣給予了高度的執行力。
04
從放權賦能中來
執行力不在於上傳下達的直線傳遞,而是在傳遞之後,能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深度效應,而這種效果的產生不是極權控制,而在於能夠充分的放權與賦能。
好的管理者不是單打獨鬥,他要帶領一支團隊,而這支團隊又是由各種層級的不同組織和個體所構成,從管理的角度講,每一個組織和獨立的個體都值得被尊重,被信任,他們能否有效、充分地工作,來源於相應的權力的賦予,來源於簡政放權後的強有力賦能。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主權,那麼充其量也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上級指令,而不是在執行中基於主動性的創造性工作。
麥克里斯特爾在《賦能》一書中提到一句話,“如果球員在射門之前需要獲得主教練的書面授權,就一定難以贏球。”
“這樣的事情其實天天發生在校園裡、社會生活中,但是並不被我們關注,沒有引起我們正視,因爲不會像競技場那樣結果立顯。但是這種消耗、低效,對創造性和積極性的磨損,確實天天在發生着,慢慢就把人的主動性給消耗掉了。”李希貴校長在《如何度過領導者的“青春期”?》一文中這樣寫道。
當然,放權與賦能,需要學校管理者根據團隊成員的能力和經驗,適度地下放權力,並幫助下屬發揮潛能,提供一定助力。
05
從平和激勵中來
執行力的好壞,有一點是不能迴避的,那就是過程中的評價與激勵。我曾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表達評價的重要性:“評價是風向標、評價是推進器、評價是催化劑”。任何工作成效都離不開評價。評價激勵的方式是多元的、多樣的,而且要始終保持適度及時地跟進。評價是外部給力,根本卻在於能激發內部動力。
爲什麼要在評價激勵之前加上一個“平和”呢?我認爲,平和代表的是平靜與溫和,意味着接納與等待,意味着管理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有足夠的預判與準備,不會心急火燎,不會急於求成,不會心態失衡失位,有適度的彈性與容錯空間。平和的激勵更爲客觀真實,也更容易水到渠成。
執行力是學校工作的一項核心能力,好的執行力是學校內部的“政通人和”,高效順暢地運轉,好的執行力能夠催生好的管理,好的質量,給予學校辦學和發展的動力保障,是學校行穩致遠的最重要倚仗。
當然,關於學校工作執行力的理解與認識,每個管理者都有不同的闡釋,這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但需要我們學校管理者不斷地去感悟,去實踐,爲學校發展開創良好的局面。
作者丨 陳江(江西省弋陽縣方誌敏中學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西省學科帶頭人)
並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爲微信公衆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並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