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放射治療室 化身衛星練功房

科技新知-福衛八號衛星零件在林口長庚醫院「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進行抗宇宙射線輻射與高能粒子撞擊測試。(國家太空中心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治療癌症的尖端醫療設備變身爲微縮版宇宙。林口長庚醫院、長庚大學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利用質子放射治療設備建置「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模擬太空環境,進行福爾摩沙衛星八號衛星零件抗輻射測試,創下我國太空計劃在國內獨立展開衛星零件抗太空輻射測試先例。

福衛八號是我國首度採購國內外現有商規零件,再獨立進行太空級驗證篩選,並預定在2022年發射升空,接替福衛五號觀測任務。

福衛八號計劃主持人陳嘉瑞指出,衛星在太空軌道,除承受日夜極端溫差變化,宇宙射線輻射干擾與高能粒子撞擊,都可能造成系統功能失常,輕者重新開機就可恢復正常,嚴重時可能造成元件損壞,無法繼續執行任務。國研院太空中心與長庚研究團隊利用「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模擬太空環境,就是爲測試商規零件是否能承受太空險峻環境考驗。

林口長庚醫院質子放射治療設備原本是爲治療癌症病患而設,陳嘉瑞表示,福衛八號軌道高度561公里,宇宙射線威脅近9成是高能質子束,研究團隊根據軌道高度與任務壽命,計算衛星在執行任務期間受到輻射照射累積劑量與高能粒子撞擊機率,就可以利用實驗室質子束做短時間高密度撞擊,測試商規零件是否具有太空級品質,篩選福衛八號零件。

「我們在實驗室測試1天,相當於衛星在軌道運轉3到5年。」陳嘉瑞說,在國內測試跟送到國外,費用相差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時效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