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區構建5主22次通風廊道 引風入城嘆清爽
炎炎夏日,居住在城市裡的人都盼風來,享受清涼。那麼,風從哪裡來?城市風廊!記者從規劃和氣象部門獨家瞭解到,廣州結合主導風向和開敞空間佈局,已經初步在市域層次規劃了5條主通風廊道,並細化中部地區5主22次的通風廊道體系:珠江前、後航道和西航道都是廣州的主通風廊道,廣州大道、廣園快速路和新、老中軸線則是次級通風廊道。
專家表示,經過若干年城市改造,如果完全達到規劃風廊管控要求,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將有所緩解,酷熱範圍有可能明顯減少,空氣質量也會有所改善。
市域5大主風廊
上半年:東南風
下半年:東北風
城市主導風向
夏季:東南風
冬季:偏北風
1如何讓城市吹起穿堂風?
是通風優化重點地區
每到夏季,由於人口、建築羣密集,道路硬底化程度高等原因,城市中心區的氣溫要比郊區高几攝氏度,被稱爲“熱島效應”。而所謂的城市通風廊道是以提升城市的空氣流動性、緩解熱島效應、減少空氣污染和改善人體舒適度爲目的,爲城區引入新鮮冷溼空氣而構建的通道。風廊就如“城市風道”,類似一條狹長的通風管道,讓城市吹起穿堂風。
規劃專家告訴記者,過去城市裡的建築不高、對風的阻擋程度有限;現在房子都是30米~100米的高樓,尤其是超高建築和河道兩岸高樓的大量興起與建築密度的增加,阻塞了風道,降低了空氣的通暢性。
中山大學環境氣象研究所所長範紹佳教授等的研究顯示,1973年~2007年,廣州風速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城市化使平均風速每10年減小0.25米/秒。1970年~2005年北京城市化使平均風速每10年減小0.5米/秒。風速下降導致秋冬季節城市空氣污染物吹不出去,夏季城市的熱量也難發散。範紹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大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高樓的不斷增加,風速都在下降。”
很多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區建設已基本成型,如何在現有規劃架構上建設風廊?2010年左右,通風廊道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在國內受到關注,北京、上海等開始着手風廊的規劃;此後,城市通風廊道納入廣東省氣象部門的研究領域,該研究團隊的領頭人、廣州市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副主任王春林研究員向記者解釋說,廣州中心城區主要包括荔灣、越秀、海珠、天河區西部和白雲區南部,人口衆多、建築物密集,是城市的熱島中心,也是典型的靜小風區,夏季人體舒適度評價可達到酷熱程度,是廣州通風優化的重點地區。
2如何劃定城市風廊?
城市風廊又應該如何劃定呢?按照中國氣象局2015年發佈的《城市通風廊道規劃技術指南》,在建成區構建通風廊道,需要在現有規劃架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路網、河道、綠地公園等通風潛力較大區域規劃通風廊道,按照不同等級通風廊管控要求,逐步建成通風廊道。
比如,對中心城區三級通風廊道管控要求包括:風道寬度≥40米,控制道路界面高寬比不超過2,相鄰界面開放度不小於30%,內部障礙物垂直於廊道方向的寬度小於廊道寬度的10%等。對於已經達標的風道要嚴格保護,禁止破壞風道的建設,對部分未達到風道要求的建築則在未來城市改造過程中通過改變用地性質、新建建築物控高、樓宇綠化等方法,逐步解決。
新老中軸線也是風廊
記者從規劃部門瞭解到,風環境與風廊系統研究是《廣州總體城市設計》中的一個專題研究,《廣州總體城市設計》目前已完成中期成果並通過專家評審,正在根據專家、部門、區政府意見對包括風環境與風廊系統專題研究在內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該項規劃結合廣州的主導風向和開敞空間佈局,市域層次構建了5條主通風廊道,並細化中部地區5主22次的通風廊道體系。
此外,規劃還劃定了迎風控制區、強風利用區、靜風改善區共三類風環境控制區,加強對廣州風環境條件不佳以及未來重點發展地區的改善與預防。
風廊聯通引盛行風入城區
城市通風廊道研究團隊領頭人、廣州市氣候與農業氣象中心副主任王春林告訴記者,正如城市道路有大路和小路,通風廊道也分爲一級廊道和二級廊道。其中,一級廊道相當於主幹道,是主通風廊道;二級廊道在一級廊道的基礎上再往下分。王春林說:“一級風廊的構建應儘可能與該區主導風向平行或近似平行,並充分利用面積較大、生態環境較好的綠地、山地、河流等生態冷源。”
本次規劃和氣象部門共同完成的風廊體系規劃正是根據廣州市背景風環境分析結果及廣州山水格局而設定,花都區和白雲區北部的一級風廊位於流溪河至白雲山一帶;增城區和黃埔北部的一級風廊位於增江至中新知識城一帶;南沙和番禺南部有3條一級風廊,分別是獅子洋、蕉門水道-南沙港快速、洪奇瀝水道;中心城區2條一級風廊則是珠江前航道和珠江後航道。
王春林解釋說:“二級廊道的構建應該聯通主通風廊道,充分利用路網、河道、綠地公園等通風潛力較大區域,引導盛行風進入城區內部。”
3
對風廊如何管控?
珠江是最好風道主幹道寬些更好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技術規範還是實際劃定的風廊,很多都涉及水系、交通主幹道。對此,中山大學環境氣象研究所所長範紹佳解釋說,通風廊道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天然的河道、綠地等,因爲水體有降溫的效果,河道是最佳的通風廊道;此外,城市交通主幹道也可以是人工的通風廊道。他表示:“因爲廣州主導風向上半年是東南風,下半年是東北風,如果從通風角度講,道路最好不要是正南正北的,能是東南向或者東北向的道路就最好。”不過他同時表示,如果道路能做寬一些,中間留下足夠的綠化帶會更好,“像南北向的廣州大道、東西向的東風路可以作爲風廊,兩邊未來的新增建築要做好控制。”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嚮明也表示:“珠三角有很多河流,河道就是天然的風道,不能去填河,同時河邊不能隨便蓋房子佔滿河道兩岸。爲了發揮河道最大風道作用,應該儘可能把河道兩邊的地留出來建設綠地。”範紹佳也建議,相比北京,廣州有珠江這個天然風道優勢,廣州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把珠江航道兩邊的土地留下來,不要密密麻麻地在江邊建滿高樓。
對於專家的建議,規劃部門表示,規劃和氣象部門已經開展了廣州通風廊道系統研究,提出以面向緩解廣州夏季熱島效應,提升氣候舒適度爲主要目標開展風廊研究與規劃,項目構建了廣州城市通風廊道體系,珠江兩岸作爲主要通風廊道已納入其中,規劃從結合城市設計和控規落實風廊控制出發,提出一系列的控制要求。
其中包括,要求保障主次風廊150米和80米以上的控制寬度,對廊道範圍內用地控制開發建設增量、控制建築形式與排布避免屏風樓、增加綠化及開敞空間等通風入口等要求,並提出新建項目應進行風環境評估作爲開發建設前置條件的建議。
對於通風廊道的構建,專家強調的多是對新建建築物的管控,或者是藉助城市更新改造來實現。範紹佳認爲:“如果要拆掉現有建築建設風廊恐怕不現實。一般主風廊至少應該控制在100米~200米之間,不過有條件的話當然是越寬越好,對廊道兩邊的新建建築進行嚴格管控。”
至於廊道兩邊建築的高度,王春林認爲:“即使有的建築很高,但是否會對風廊造成很大的影響,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廣州新中軸線也是一條通風廊道,高聳的小蠻腰正好在中軸線下方的中間,但由於小蠻腰建築結構比較細長,加上採用鏤空設計,所以並不會對風廊造成很大阻擋。”
4
風廊實際作用如何?
酷熱範圍或大減
春秋空氣將更好
風廊建成後究竟會發揮哪些效果呢?實際上,通風廊要發揮作用,關鍵得要有風。以廣州觀測站的監測爲例,該站年平均風速是1.6米/秒,其中軟輕風(0.3至3.3米/秒)出現概率佔約80%。那麼通風廊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城市空氣流動和污染擴散?王春林告訴記者,城市通風廊道的構建是提升城市空氣流通能力、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改善人體舒適度、降低建築物能耗的有效措施。理想情況下,經過若干年城市改造,完全達到規劃風道管控要求,中心城區氣候環境將得到改善,至於通風廊道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城市空氣流動和污染擴散,還需進一步通過實地觀測、模擬和風洞試驗等手段進行評估。
那麼,在風力微弱、灰霾多發的秋季、春季,通風廊如何發揮作用?“季風氣候背景下,對於冬季風、夏季風強盛時段,風速大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沒有通風廊道也不會有明顯的環境問題,”王春林說,“而在冬夏季風間歇的秋季和春季,確實是廣州風力較弱而灰霾多發的季節,扣除了風速小於0.3米/秒的時段,包括含無風情況,正是風廊最佳發揮作用的時候。”
對於風廊消除灰霾的效果,範紹佳也認爲:“肯定會有效果,風廊建成後空氣質量會有改善,不過具體改善多少也要看風廊的結構和具體對兩邊建築物的管控措施。”
對於通風廊的另一個功用——抑制熱島效應,王春林認爲,廣州市主通風廊道在考慮夏季東南風和冬季偏北風爲主導的盛行風向前提下,按照引導盛行風貫穿中心城區,充分利用和保護市域開敞空間,連接郊區生態冷源與中心城區爲原則進行構建。理想情況下,經過若干年城市改造,完全達到規劃風道管控要求,中心城區熱島效應將有所緩解,酷熱範圍有可能明顯較少。
他山之石:
德國斯圖加特市:構建風道將新鮮冷空氣源地與城市中心地區溝通,確保有效的空氣流動。
日本東京:將風、綠、水等相結合,分析海陸風、山谷風和公園風等系統,規劃出五級通風廊道系統。
中國香港:2006年,香港首次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列明城市通風廊道(風道)的定義及功能:“通風廊應以大型空曠地帶連成,例如主要道路、相連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帶、非建築用地、建築線後移地帶及低矮樓宇羣;貫穿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結構。通風廊應沿盛行風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況下,應保持或引導其他天然氣流,包括海洋、陸地和山谷的風,吹向已發展地區”。
北京:2014年提出將構建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未來形成通風廊道網絡系統。劃入通風廊道的區域嚴控建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