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重回全國第四城!GDP突破3萬億 提出“再造新廣州”

《科創板日報》2月25日訊(記者 敖瑾)2024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各地則在春節前陸續閉幕的地方兩會公佈了去年的經濟成績單。其中,廣州GDP突破3萬億元大關、重回全國第四城的2023年度成績,引發了關注。

具體來看,2023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爲30355.73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7.78億元,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7775.71億元,同比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22262.24億元,同比增長5.3%。經濟總量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當城市的GDP邁入三萬億的層級時,意味着城市的能級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水平。

“尤其是對於廣州來說,重回GDP第四城意義更大。作爲傳統的四大一線城市,因爲2022年GDP的滑落至全國第五名,居重慶之後,引發了熱議,輿論普遍認爲廣州跌出了一線城市陣營。但GDP維持一線城市的江湖地位,是廣州對輿論的有力回擊,也展現了廣州經濟的韌勁。”

在龍年首個工作日召開的廣州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提出“二次創業”再出發,表示要“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到2035年經濟總量翻一番”。

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5月提升

謝良兵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廣州GDP突破三萬億,從經濟發展“三駕馬車”的數據可見一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進出口總值連續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6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其進一步表示,這一數據背後主要有三方面推動力。首先是工業的強勁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8月起,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連續5個月提升,前11個月實現增速轉正,全年同比增長1.4%,尤其是合計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近四成的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增速,雙雙轉正。

與此同時,佔廣州GDP比重高達70%的服務業,也在向高價值鏈攀升;投資也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這其中,民間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6%,佔全部工業投資的比重接近一半。

在GDP邁進3萬億元之前,廣州曾在2010年突破了1萬億元的大關,又在2017年躋身進入2萬億元俱樂部。但廣州的經濟發展並非一路坦途,作爲傳統的四大一線城市,2022年,廣州GDP曾滑落至全國第五。

不過,多名城市研究專家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都表示,廣州仍然具有很強的城市競爭力,其在一線城市中並未掉隊。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委副院長袁帥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廣州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特點和優勢,“首先,廣州地理位置優越,是華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具有天然的港口優勢和物流便利。其次,廣州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達,爲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此外,廣州的產業結構多元化,涵蓋了汽車、電子、化工、商貿等多個領域,有效抵禦了單一產業的風險。”

謝良兵則認爲,此前廣州GDP跌至全國第五,有當時疫情等情況影響的特殊性,“廣州在一線城市中並未掉隊,只是相對低調,鋒芒不如北上深。廣州這座城市的韌勁是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此次重回全國第四就是證明。”

其進一步表示,廣州的城市競爭力得益於四大方面,“一是工業作爲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廣州的工業基礎雄厚,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二是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一直都是廣州的優勢所在;三是廣州的創新土壤堅實,全市R&D經費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四是在地方債風險四起的當下,廣州的政府債務情況十分健康,良好的地方財政狀況也將成爲廣州城市長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千億母基金進一步助推新舊動能轉換

廣州作爲一座老牌城市,近年來其產業結構在不斷進行調整,這也是廣州經濟持續保持韌勁、並最終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謝良兵表示,“廣州過去以汽車、電子、石化爲傳統支柱產業,不過隨着“製造業立市”、“產業第一”等戰略陸續推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型產業,已成爲穩經濟的新制程。”

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0%以上。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增至1.3萬家和2.1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企業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廣鋼氣體、慧智微、安凱微等廣州企業在2023年實現了科創板上市。截至23日收盤,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別爲141.04億元、54.76億元以及34.1億元。

可以看到,當前在廣州的資金投向,也更多地在往新興領域傾斜。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9.2%,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兩大重點行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5.5%和26.6%。

去年,廣州還大手筆成立了總規模2000億元的母基金,真金白銀助推廣州產業升級和科創發展。據牽頭組建方廣州產投介紹,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和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重點佈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領域。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兩大母基金已達成協議超600億元,新設4支專項母基金及重大項目投資專項基金。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廣州發佈2000億元規模的母基金,旨在通過政府引導基金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這一舉措有助於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領域,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爲廣州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持。”

廣州產投方面表示,2024年將進一步推動兩大母基金高質量運作。“加快設立一批子基金,並在現有投資機構中篩選一批與產投投資風格契合的機構加大合作,實現合作伙伴的優中選優。”

“大幹十二年、再造新廣州”

在日前召開的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廣州將“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海工裝備、新型儲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搶佔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藍色能源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目前,廣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項目已正式動工,共開工319個項目,總投資超3200億元,產業建設項目佔比最高,達158個,總投資1969億元。

對於廣州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謝良兵表示,結合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看,廣州產業動能轉化正在提速。一組數據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超30%,生物醫藥和智能製造裝備2個集羣獲評全國優秀;代表性行業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65萬輛、增長1.08倍,‘智車之城’日漸成型。同時,廣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3%,122家‘四化’平臺賦能智能工廠轉型不斷加速,廣汽埃安已入選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車‘燈塔工廠’。”

其進一步表示,廣州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經濟發展不可獨善其身,必須與整個灣區融入且聯動;同時應繼續扶持中小企業,培育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畢竟廣州的超大企業不多,但“專精特新”和“獨角獸”富集,後者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力軍”。

戰略定位專家詹軍豪則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廣州GDP突破3萬億元這點,還應當關注以下方面:“一是廣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係;二是廣州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三是廣州如何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與聯動發展;四是廣州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廣州未來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謝良兵表示,廣州經濟發展目前也面臨着挑戰。“一方面是與其他地方相比,廣州近年來獲得的國家戰略傾斜並不算多,同時作爲爲數不多采取三級財政的省會,其創造的稅收既要用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還要支援支援粵東西北的發展,因此,廣州的可支配財力相對有限,自身發展就會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