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國民美食也淪陷

通膨的壓力無孔不入。(資料照/洪凱音臺北傳真)

最近5年回到臺灣,驚覺百物齊漲。曾幾何時,臺灣的小吃是平價美食的象徵,撐起「美食王國」的招牌,最近,連國民小吃也被通膨巨浪襲捲,漲幅令人咋舌,蠶食中產階級的幸福感。

「八方雲集」自2021年底以來已經第3次調漲價格,每次上調6%至7%,如今1顆水餃已飆到7元,15顆過百元。普通便當在120元以下已成稀有品,而位在木柵,馬英九最愛的「明鳳居」,如今1個便當多在220元左右。若每日三餐外食,保守估算1天也要花掉500元,讓低、中薪族羣難以負擔。

臺灣的房地產一直以來都昂貴得令人卻步,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買房是「30年不吃不喝」也遙不可及的夢想。無奈之下,許多上班族選擇退而求其次,買車和享受美食,畢竟「民以食爲天」,吃飯是一種最實在的幸福。然而通膨的壓力無孔不入,連這點小確幸也逐漸被剝奪。

最近美國阿勒格尼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伍國,發表他今年7月第4度訪臺後的觀感就明確指出,餐飲服務水準總體不高,菜品簡陋而量小,點菜方式五花八門;很多餐館要「看老闆及服務員臉色」,希望臺灣朋友可以正視大陸的進步和變化,不再被過度的「優越感」、「政治化」所束縛。這些評語雖刺耳,卻不無道理。

伍國這篇文章反映着兩岸現實,筆者今年四度赴大陸的經驗,行旅中發現在大陸的高級飯店只要臺灣中階飯店的價格;而在臺灣小吃店的價格卻可以在大陸中階餐廳飽餐一頓,而且服務員在旁邊,隨時準備遞茶添飯。對比兩岸現況,如此場景令人唏噓。

國民美食的通膨淪陷,彷彿一面鏡子,映照出臺灣經濟的淺碟特性—外界稍有風吹草動,便足以引發物價波動。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近7成的上班族自評經濟壓力沉重,僅38.5%的人能勉強收支平衡,其他人則入不敷出或負債累累。主要經濟壓力來源是生活開銷、房貸、房租(馬政府和蔡政府多年來還是無解,料想賴政府也不可能有成),還有近一半人勾選孝親支出是壓力,充分可見三明治世代的難爲,代際鴻溝益形嚴重。

房價失控、貧富差距M型化,讓一般受薪階級深感絕望。年輕人不婚不生已成趨勢,少子化加上高齡化又會使臺灣經濟低迷,形成惡性循環,臺灣未來不見得平順,也看不到光明前景。

今年是全球大選年,最讓臺灣人震撼的莫過於川普的迴歸,他不僅當選,還以壓倒性的優勢領跑,行政、參衆兩院都在共和黨手中,等於川普全面執政。把共和黨推上光鮮舞臺的,莫過於民生經濟,民衆都認爲4年來被通膨打敗,生活品質倒退。過去以基層人民爲核心的民主黨,現在卻是傲慢菁英、影視紅星的集合體,再堅強的意識形態也敵不過人民生活的匱乏感。

正如1933年弘一法師在晉江草菴書寫的對聯:「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意在教導僧人,不能忘記廟外處處有苦人。延伸至今日,黨政高官要注意外面受苦的人,否則基層反撲的浪潮是無法阻擋的。

臺灣能否從國民美食的通膨中找到破局契機?答案仍有待未來揭曉。